古代的政治体制中,有君有臣,君就是王,臣就是子民,有那么一句话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臣的关系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兴衰,一个明君能把国家治理的好,而一个昏君可能会导致一个国家灭亡,那么明君是如何才能当上的呢?昏君又是如何才能当上的呢?在曹刿论战中,曹刿,十分有谋略,他向鲁庄公进谏,鲁庄公也愿意听他的。
如果⼀个社会,⼀个国家想要发展,想要进步,这与和谐的君⾂关系是分不开的。举个例⼦,我们学过的课⽂,邹忌讽齐王纳谏,这虽然讲的是⾂⼦给君主提意见,不过由古至今能够容忍⾂⼦提意见的君主⼜有多少呢?齐王认真听取了邹忌的建议并实⾏了他的建议,国家才兴盛起来,这与稳定的君⾂关系是分不开的。再⽐如秦始皇后期,他重⽤奸⾂,排斥贤⾂,这才导致真正有谋略的贤⾂不敢给他提意见,所以国家才灭亡的那么快。
因此,国家的兴盛与衰败都是与君⾂关系分不开的。我们要清楚,君⼦和⾂⼦的关系是平等的,⾂⼦要靠君主的俸禄⽣活,要考君主交给的任务实现⼈⽣价值,⽽君⼦也要靠⾂⼦维持⼀个国家的稳定和安宁,因此,君⾂关系并不是“主⼦”和“奴才”的关系,⽽是平等的。天子亲近的臣子就算有罪也不去责罚,厌恶的人就算无辜也逃不掉惩罚;臣子无功不能得赏,有功不能免罚。这样不去正视臣子的善恶和才能,仅凭君主的爱好而不是诚意来对待他们,不是正确的态度。
皇帝的德行对国家的兴亡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他们必须克制自己的性情欲望,努力做一个有德之君,国家才会安定有序。但是时间久了之后,总会懈怠而不能保持先时的优良作风。
历史上有一位贤臣魏征,也是历史上很有名的一位人物,唐太宗和魏征之间的君臣关系非常的融洽,他们合力之作,开创了开元盛世,魏征勇于谏言,敢说敢做,而唐太宗作为一个君主,有宽阔的胸怀,他虚怀若谷,对于不同的意见都愿意听取,这样一个君臣关系引领了大唐走向盛世。
还有这样的例子,诸葛亮是蜀国的宰相,刘备听闻诸葛亮的才能智慧曾经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诸葛亮辅佐刘备,也是鞠躬尽瘁,提出了许多有建设性的建议,像诸葛亮这样的忠臣,刘备也很信任他,并且最后刘备临终之前把他的儿子托付给诸葛亮,诸葛亮也写出了名篇出师表。
有诸葛亮这样智慧的忠臣来辅佐,蜀国最后为什么没有一统天下,还是走向灭亡?因为整个国家只有诸葛亮一个人可以为君主出谋划策,诸葛亮再有智慧也有失策的时候,再说诸葛亮也会老去。
对于这种情况是需要改革的,于是儒家就有了道统与政统,就比如蜀国最后灭亡,刘禅是一个无能的皇帝,诸葛亮即使聪慧过人,神机妙算,诸葛亮死了以后,整个蜀国缺少了一个人才,所以很快就灭亡了,儒家就提出了复与兴。
所以天地和谐则万物生长,君臣和睦则国家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