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篇文章,是关于清华大学设立选修课教授“摸鱼技术”,令我印象深刻。
深刻原因有二:高校公然开设这个看上去类似“厚黑”的并不太被主流价值观认可的课程,这个高校,竟然是“清华”?再往深读,知道了开设课程的是清华大一本科生,本来为了搞笑摸鱼一下,没成想选修人数破千,引发巨大关注,所以该本科生才开始好好做了课程设计,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教会学生怎样幸福工作学习,幸福生活。所以,这个课程呈现和交付还是令人满意的。
摸鱼在现代生活中存在于一个人的不同角色中,作为职场人,作为父母,作为学生。我们无时不刻不在摸鱼:有些人理所当然;有些人心惊胆战;有些人“摸了后悔,不摸白不摸”,无法自洽。
我周围最爱摸鱼的无非就是我家的娃,那只一年级的神兽,可以一整晚上都在写作业,穿插玩玩桌上的积木快,撕扯桌布,抠抠手指头,玩玩橡皮,还有各种吃零食,屎尿屁。快速完成作业再使劲玩耍,不香吗?我能get到我爹妈当年内心的嘶吼。但我抑制住嘶吼悲痛,带着娃做时间管理,在科学养育的道路上磕磕绊绊。
我的工作中,大家摸鱼的挺多,岗位职责清闲一些的,或者对未来没啥期待的基本都摸,而处在重要岗位或者上升期的人则没空摸鱼。我认为,作为一名员工,完成kpi是基本,高质高效完成则要修炼,除了学习时间管理和向下向上管理技能,尽量减少不必要的精力耗费,摸鱼的质量也在高低,摸个什么质量的鱼,需要我们对工作有更大的掌控感。比如摸鱼摸出了个赚钱的“副业”,又不影响本职工作,那就赚大发了。另外,如果职业的本质是螺旋上升的,就像cd模型,如果人能力提升,回馈也提升,又刺激人能力进一步提升,做进一步贡献,回馈再提升。如果职场人处在这个循环中,可能摸不出个什么高质量鱼来,甚至连摸鱼的时间都没有,但只要内心开心就好。
而作为管理者,为员工提供的工作环境,就是“摸鱼”环境。工作环境包括办公环境,人际关系,还有带薪如厕。工作环境是由企业性质和人决定的。所以摸鱼环境的创造,有时候也是企业的权宜之计。水至清则无鱼。当水没那么清,就是为了让鱼儿野蛮生长一下,而到了该收网的时候,就收了,韭菜该割得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