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转眼又是年会时

图片发自简书App

今天,工作室开年会,已经第四届了。“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间真心飞快。

第一届年会的情形,具体已经不大记得了。印象里,只剩隆重的仪式感,赠书读书,和各种读写的要求。

第二届年会,在教育中心市教研室的会议室召开。每一个迟到的人,都得到了热烈的掌声欢迎,备受惊吓。年会隆重不失轻松,加上有客从远方来,朱哥、亚丽、俊俊等都到了,大家相谈甚欢,第二日才送行。接送远客,安排食宿、协助筹备,力求让大家感受到宝鸡老师的热情。

第三届年会,召开之前,民主投票,选定了优秀成员,并且提前给做了带照片的玻璃奖杯,证书加奖杯,大气隆重。又吸纳了一批新成员,新老成员相互介绍,总结全年工作,代表发言,新人介绍,合影留念……红围巾,美女团,帅哥营,各种热词。

上届年会的余温似乎还在,第四届年会又至。

这是发言最多的一届年会,六位老师发言,虽然角度不同,但出现频率最多的关键词都是“感恩”、“砥砺”、“前行”。在这种约束和氛围下,无形中大家都取得了进步,得到了成长。

记得前阵子,小周苦恼地跟我说:“姐,投稿又被退回了,这样疯狂的刻苦和不被理解,逐渐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越努力,越深刻,越深刻,越不被理解,越来越需要到书中寻求慰藉,学识渐广,曲高和寡,感觉写作的起点,越来越不胜寒。”

“优秀的人,如果缺少同行者,必定和孤独为伴。这就是我们需要同伴的缘由。”回复了两句,我希望他能够理解,团队的意义。期待明年,第五届年会召开时,他能成为工作室的一员,在我们这个团队一同成长,不再孤独。

听着王成的发言,我的眼泪差点没忍住。可我还是生生憋回去了,成熟最显著的标志,便是能够控制情绪。这个大家庭里,谁没有遇到过难处呢?谁没得到师父和兄弟姐妹们的无私帮助呢?在世俗纷扰的世界里,这种不求回报的真诚,难能可贵。原来,帅气的王成,小时候也曾经历寒酸,也曾拥有质朴的也许在现在孩子看来可笑的梦想:“当老师,穿干净衣裳,在食堂吃饭。”这像极了母亲当年的看法。当年她坚持让我读师范,认为一是将来工作环境好,天天可以穿干净衣裳;二是公家补贴,花钱少;三是女孩子,做个老师,对象好找。似曾相识的话语,极易引发共鸣。

最惊喜的,是宾胜不远千里,从榆林赶来,即便只有半日相见,也对年会重视无比。

我的亲家母会芳,跟我极其类似,总喜欢写那些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在师父的教导下,开始关注教育教学的内容,成功实现了转型。她总是偏心我,觉得我什么都好,在这样正式的场合也不例外。午饭时,我俩喝了交杯露露,情谊笃厚。

年会一届届,也是巧了,每届最终都沉淀下11名成员,用坚持诠释了一心一意的内涵。很多时候,“初心”特别“易得”,然而“始终”却极难为继。最值得欣慰的,军辉说是我做了第一只扇动写作翅膀的蝴蝶,无论写得好坏,每日的更新,给予了大家尝试写作的勇气和坚持的动力。勤于动笔,是一个语文老师自我提升的有效途径。愿,写作的蝴蝶效应,在工作室舞翩跹、共斑斓。

田玲写于2019年1月20日星期日

图片发自简书App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