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 1 岁的创业公司,犯了这么多错误,能在资本寒冬苟活下来,实属狗屎运
简单复盘一下 2016 的得与失,也作为 2017 的警示。
一
在战略的判断上,要看得更远一些
有太多的事情,如果当初能再看远1、2个月,预估最理想化的状态,也许一半的业务、功能点都可以砍掉。大到产品方向,小的功能模块,都是需要想明白至少1、2个月后的形态。
但,为什么很难做这样呢?除了经验(有时不是不会去想,而是不知道该如何想),更多是焦虑。来自于业绩增长的焦虑。当陷入这种情绪时,只想着赶紧试,赶紧上线。毕竟「做了总比没做强」,实际往往是,做了也等于白做,而且还是亏本买卖。结果往往就是在这种恶性循环中,节节溃败,终于一步步迷失了方向。
越是焦虑,越是需要慢下来,越是需要想得更清楚,看得更远。
二
警惕「打补丁」式的业务推进
在创业公司,制定的大部分策略都是用非常规手段和野路子,效果不佳更加家常便饭。然而更不幸的是,我们在用「打补丁」的方式去修补方案。当方案 A 的效果不佳时,就用 B 方案来补强或弥补。往往这个时候 B 方案的弊端也显露出来,这时候 C 方案也登场了 ~ 这样1,2个月过去后,整件事已经与最初的目标严重脱节,而效果往往也是微乎其微。
极其容易从一个坑跳进另一个坑,因为原来的坑遇到了无解的问题。(是否真的是无解?)
三
警惕横向打法,多往纵深推进
很多时候,产品的迭代节奏是:这段时间搞新功能开发,一下子把功能、内容放到了用户面前:「看,我们有 A,有 B,还有 C 哦 ~ 」发现用户并不买账,接下来的时间,开始隐藏或下线功能,美其名曰:简洁。这种「横向打法」哪能叫迭代,根本就是拆迁!瞎折腾!
如果没有海量用户做基础支持,早期应该专注去打磨优化,围着 1 - 3 个核心点,性能上、交互上、视觉上,优化再优化。「单点突破」「产品克制」这些词听过无数次,当你踩过坑,才会发现当中的精辟。几个 60 分的功能合并起来,是一个 0 分的产品,而不是 60 分。
四
这些错误,其实是环环相扣。战略没规划好,事情没想透彻,踩到坑就开始焦虑,战术打法更加没有章法,目标也慢慢迷失,陷入恶性循环之中。这样都能有业绩产出的话,一定是活见鬼。
经历了一些人一些事之后,也会产生一些三观可能扭曲或政治不正确的想法。
五
全勤奖是一种畸形奖励
很多公司会设立一个全勤奖,以正面激励的方式,减少迟到现象的出现。
但是,工资不是已经包括了「准时出勤」的义务,为什么全勤还要奖励呢?员工准时上班跟企业准时发工资一样,都是义务。为什么国家不设立一个补贴,正面激励那些准时发工资的公司。
六
究竟是人不行,还是事不行
谁都不敢打包票,保证每一件事都能成。而项目没进展,没有突破口,对又非常伤害士气,鸡血鸡汤喝多也会免疫。而且,常常会发生一个有趣的现象:对项目的复盘,常常最后归咎于一个无解原因,而且是外因。逻辑是这样:因为产品有 A 问题,所以达不到效果B。又因为效果 B 一直萎靡,导致自己状态低迷,状态低迷会没信心,对效果 B 又无法解决。这时,就会出现「离开这个坑,重新挖坑」的事情。
为何不从自身找原因呢 ?在推进项目上,我还是比较唯心主义的,相信人定胜天,许多不可能的事,就必须抱着「老子就不信搞不定」的冲劲去搞。从另一角度,假如你不能帮公司解决问题,那么你就成为了公司的问题,留下的价值点在哪里 ?
七
在部分事情上,独裁比民主更加高效
在团队协作上,如果大部分小伙伴都对要干的事情都认可且明白,这样在执行时无疑是高效的。但是,实际上经常变成「先说服你,再安排你干活」。这样的沟通成本就巨大了。因为尊重你,所以愿意倾听你的意见,但这是打战不是开辩论会。难不成,抢滩诺曼底的时,连长要向所有士兵解释为什么要抢滩?如果谁反对抢滩,应该只有2条路:给我冲上去或现场枪毙。
我更相信在初创阶段就应该更多独裁,减少沟通成本。这个阶段,更多的时间是用在试错,而不是在辩论。创业者的时间是以小时为单位在计算。虽然,这样做可能让小伙伴不爽,那么也有2个选择:给我干或走人。
八
2017的希望
1,每周称赞所有成员 1 次
这点在 2016 实际做得非常不好,即使这个简单道理在几年前从《鲸鱼管理》中就了解过。
2,更加专注
专注于战略目标,专注于单点突破,专注于纵向推进。其他事情,能砍统统砍了
完。
题图:
2016.11.11 一夜夜店活动,摄于琶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