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逆旅,幸好还有苏轼》| 人生豁达如苏轼,完美的爱情,美食,好友都不将就!
其实我想改几个字呢,人生如逆旅,还好是苏轼。因为他是苏轼,有大格局大胸怀大热爱,也有小生活小喜好小圈子,却又特别有烟火气的一个著名的人,那么善良又那么坚强的一个人。他写过“为鼠常留饭,怜蛾不点灯”,虽然并不是素食者,但从不取活物,他所取食材的都是已经死掉了,不曾给予加害的。这样的苏轼,挺让我意外的,因为《赤壁怀古》中大气磅礴的气场,不太属于这样细腻的一个人了。
在赏花、美食和品茶间,探寻苏轼作为生活家的美学观;在故乡、亲友、家风里感受他的人伦观和社会情怀,读《人生如逆旅,幸好还有苏轼》第一次感觉他,距离我们那么近,那么真实,那么善良,那么洒脱,又那么美好。(其实我不喜欢第一张苏轼的插图,太仙了,长发瘦手宽袍,面容太过俊美,及至有一点娘,把建立起来的距离感又拉远了)。
“奇妙的是,苏轼一生漂泊,却能随遇而安。他像一颗生命力顽强的种子,在任何地方都能扎下根来,伸展开自己的枝叶,开出美丽的花朵,结出丰硕的果实。”这样的人生写照,会触动许多打工人的心底。我们都是放弃了故乡,跑到大城市里去务工的人,最后在异乡里安家,故乡越来越远,只能出现在梦里,如杨坤所唱“那是我回不去的故乡”。这是许多60、70、80年代人的内心描白,是最深处的柔情,最伤处的泪痕。
苏轼是幸福的,因为他以真心真性情,为民做好事,自己又性格那么好,所以朋友多,每到一个陌生的地方,也都有许多人帮助他。他还有一个大靠山,就是他的弟弟苏辙。当年苏轼22岁,苏辙19岁,兄弟二人齐中进士,还在策问选拔考试中一起出彩高中,被皇榜钦点。但苏轼先出仕为官,后面却因为政见多有拖累苏辙,但每一次苏辙都没有怪他,还帮他打点许多,以及照顾家人。幼年一年相扶长大,知他懂他,也钦佩于他。苏轼死后,他按照兄长遗嘱,将他葬于河南郏县。“他守护着哥哥的墓,死后也葬在哥哥的身边,实现了兄弟俩早年‘夜雨对床’、长叙此生的誓言”。这样的兄弟情,真的很难有。因为苏辙也很艰难,却仍然毫无怨言地照顾苏轼,在他落难下狱以及多次贬摘的时候,做他的后盾支持他。这一生兄弟二人聚少离多,不停的贬到各地流连,只有死后,才长眠作陪。
苏轼是幸福的,还有发小巢谷,在63岁的高龄时,听说苏轼被贬海南,还要从四川眉州出发,要去看望苏轼,最后客死途中。
苏轼是真豁达,在他再次被重用回朝,流传要拜相的时候,王安石的儿子特别心虚,他知道王安石变法时,苏轼与之政见不同,被王安石排挤甚至迫害过,担心苏轼会还治己身复仇泄愤,不料苏轼温暖回复,往事不提,还一个劲宽慰他。以前在网上听过一嘴王安石与苏轼的故事,说当时王安石是丞相,正得势呢,位高权重,想要提拔苏轼,于是测试一下他是否会对自己忠心。就约苏轼喝茶,听说苏轼即将返蜀,嘱他路过三峡,取一瓶三峡的水来,说三峡的水煮出来的茶,才是极品。不料苏轼泛舟三峡回乡的时候,途中忘记了。连回程的时候也忘了,最后离三峡很遥元回到下游下船的时候,才姑且舀了瓢水。后来送给王安石的时候,二人又煮茶,王安石一品,说你这不是三峡的水,而是离了山峡有二里地的下游的水,而且是大中午太阳正晒的时候取的水,是水中次品。于是取出重用名单,把排在第一位的苏轼划掉。——只叹,人的命运真的很玄啊,如若不然,苏轼早就高官厚禄了。但若是少了四处飘临各地贬摘的经历,苏轼也许去不了那么多地方,也写不了那么多名诗名词了。
以下是苏轼好句,特别惊艳。
为鼠常留饭,怜蛾不点灯。崎岖真可笑,我是小乘僧。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箱。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于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
归去来兮,吾归何处?万里家在岷峨。
人间无正味,美好出艰难。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本文使用 文章同步助手 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