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这篇文章的读者说不定就有当年到郑集中学一同求学的老师、同学、战友。
1980年随着上一年的高考失利,离录取线相差不多而落榜,选择当时最好的郑集中学补习一年,记得那时生活困难,学费一年18元,生活费每周2元,这2元就是三餐菜钱,主食就是自带的馒头和大米,家庭条件好的同学会好些,也好不到哪里,因为那时候大家生活条件差别不算很大,当时学校的物理老师设计的太阳能用于蒸饭,满足全校师生做饭用,可惜英年早逝。我们的班主任是化学老师李玉尧老师,每天都是住在学校,紧跟学习进度,想想那时候的老师最值得敬佩,不仅是化学,数学、物理、语文、政治所有与高考相关的科目授课老师都是这样兢兢业业。这次来郑集,由于学校的学生上课,管理较为严格,本想联系进入校园拍摄,担心影响学生们学习,就此作罢。
这次踏上郑集镇,宽大的马路,鳞次栉比的楼房,感觉就是徐州的卫星城镇。离开喧闹的集镇,穿过一个铁路地下通道,这里几乎没什么变化,铁路还是当年的铁路,中学时坐过一次火车,就是从郑集车站上火车,那时的车站相当小,不知现在啥样了。
这里就是郑集镇到沿湖农场的小路,现在很多人都不走这条路了,因为边上不远有更好的道路,这次只是重走当年走过的小道,离开郑集中学,近40年重走这条路,心中感慨,心情和当年大不相同。
这条小路就是当地著名的郑集河大堤,只是沧桑岁月变化,不变的是这里的河堤,如果有变化,记得当年这里都是种的洋槐树,清明前后,一路飘香,满树的槐花香,也是不错的美食,现在大部分地段都种上了杨树,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改种的杨树,从杨树的个体看来也有二、三十年的树龄了。
走上河堤,小路依旧是当年的小路,没有多大变化,当年没有双休日,只有周日这天休息,周六下午可以回家,周日下午回校,先吃带来的馒头,后吃米饭,还带一些小咸菜,天然,馒头很快变质,所有到现在对馒头的味道最敏感,有一点变质马上闻到,就是那时候练出来的。
当年是步行走10几里路,现在是骑电动车,更加方便,走走停停,边欣赏边走,也是心生感慨,求学是当年改变命运的主要方式,不像现在道路很多,那时候农村城市差别很多,现在很多农村年轻人到市里工作定居都不是什么新闻,那时候走出农村就有铁饭碗了,只要高考过了,国家包分配工作,和现在的学生不能相比,现在的学生虽说求职需要自己亲自递简历,也更加灵活,那时候高考录取率只有百分之几,现在学生中的百分之几也是精英了。
由于郑集站在往丰沛铜供水,河水水位较低,每隔一段路就能看到河里巨大的渔网,这条河东连微山湖、京杭大运河,河道里的鱼儿较多,如果鱼儿知道这么多陷阱,还敢来吗,巨大的渔网正等着鱼儿。
沿河还有不少小型翻水站,供附近的农田,说郑集河是这片区域的母亲河一点也不为过,路上有的路段种有杨树,有的路段伐树种上了玉米等庄稼。
毛六桥还是后来建造的桥梁,当年极大地方便了河两岸的民众往来,如今也是显得单薄,不知什么时候重建。
走到沿湖地段,远远看到大片杨树林,横竖成行,在秋日依旧枝繁叶茂,还没有进入落叶季节,想必落叶时必定是满地金黄,别有一番诗情画意。
往前不远,看到一位放羊女在放养一群波尔山羊,也许这些羊是她生活的大部分来源,作为我们只是看到这美景宜人,假如当年没考上军校,不知是不是和她一样放羊或耕地吧。当然现在做什么都可以,只要合法。当年连个体户都不多见。
啰里啰嗦没有章节说这么多,快到老家了,只是房子还在,父母仙逝已远行。
本文由雪松随意行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