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回家,最喜欢的是和妈妈逛早市。
这几年家乡发生巨变,回到家,总有一种错把故乡当他乡的感觉。
只有早市,那里质朴的乡亲,熟悉的乡音,才让我感到我和这片土地曾经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
早市并不大,处在建筑物之间狭长过道,却物品丰富,蔬菜水果,生食熟食,半成品,应有尽有。
早市口上是热气腾腾的蒸笼,蒸出的馒头像枕头一样,又粗又壮,算我们韩城饮食文化的一种特色。馒头也不叫馒头,叫蒸馍。小的时候,刚出锅的蒸馍,掰开夹点炒青椒,就是人间美味。今天,此情此景,又让我浮想联翩,垂涎欲滴了。
卖馍对面是卖肉的,主营羊肉、牛肉、大肉。现在家乡人民生活好了,隔三差五割点肉也是常事。不过我们说的肉指的是大肉,每次少则一二斤,多则三五斤,回家切成小块,炒成哨子,炒菜时放点;或者不想炒菜的时候,直接把哨子放在碗底,加点葱花,捞上白皮面,调点辣椒、盐和醋,就是香喷喷一顿饭。
平常人家,一般只在特别的日子才会吃羊肉和牛肉。中秋节,家家户户会割点羊肉,伴着大葱,吃羊肉饺子,其他时间偶尔买副羊骨架炖汤喝,不过一年也就几次而已,不是经常的事。
牛肉就更少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不太会做,土豆炖牛肉、西红柿炖牛腩之类的菜,我从来没在家也没在亲戚家吃过。
有次,问爸爸,为啥不多买点羊肉、牛肉,总是大肉。爸爸答道:大肉吃香。他说的香是脂肪含量高,我终于明白了农村患脑梗的人如此之多的原因了。
不管是什么肉,这两家肉店是附近居民肉料食材的主要供给地。
早市生意最红火的,是卖当地小吃的,凉皮、页(xue)面、饸落、都是半成品,论斤称,回家只要再稍微加工一下,便是一顿家乡美味。
除了有固定摊位的商家之外,还有一些是游走的商家。一辆货车就是生意摊子,今天张三拉一车苹果,明天李四拉一车橘子;后天王五拉一车猕猴桃。
”老乡,好美苹果(橘子、猕猴桃)捎上——“,一声声招揽顾客。这时,乡党的问候语也变成了:”你今天买苹果了吗?今个这苹果挺好的,称点称点吧?”于是乎,你一斤,他二斤,一车水果很快一扫而光。
早市除了一些生意人,也有一些农民因为自家产的蔬菜和水果吃不了的,就拿过来卖,换点零花钱。在地上铺一块塑料布、旧单子或者化肥袋子就成了摊位。
这位大娘几把青菜,择得整整齐齐,生鲜翠绿。
这位大叔的几棵南瓜,虽然品相不规整,却也多了自然的味道。
这位大叔摆的几瓶蜂蜜,在我们韩城,有些人靠养蜂为生,产的蜂蜜就在早市上卖,日子倒也过得去。
这位师傅卖甑糕已经有些年头,儿子上大班的时候,妈妈带了一年,几乎每天早上买菜时给儿子买一块钱的,不多不少。现在儿子上了初中,依然念念不忘。我还在想象间,妈妈已掏出钱,要买两盒让我带到北京给儿子吃。估摸到时儿子的心里也会这甑糕一样,又香又甜。
这就是家乡的早市,没有宽敞的场地、没有华丽的装修,没有整齐的布局,却充满浓浓乡情,让我留恋与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