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好比“隐身”地串门,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登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另请高明,和它对质。 —杨绛
01
父亲的书房是一个小型图书馆。
我还记得我9岁时爸妈送的生日礼物是一套绿皮的安徒生童话集,9本还是12本。
那时候很喜欢郑渊洁和张天翼,百看不厌,每日都要去翻父亲的书柜,从角落里找到一本就如获至宝,席地而坐,非要一口气看完才算。
去年在图书馆里找书的时候看见了《大林和小林》,已经找不到儿时追寻了无数次的味道。
再大一些,看得最多的是《西游记》,还有三毛全集,最爱《撒哈拉的故事》。
那时候还看不懂《红楼梦》,对《水浒传》和《三国演义》的打打杀杀也不怎么感兴趣,就喜欢看孙猴子和二郎神七十二般斗法。
后来上初中,女孩子们开始看琼瑶、席绢、古灵,《窗外》《匆匆,太匆匆》,明明言情套路都是一般无二,现在想来真不知有什么好看。
上了高中,迷上了金庸,偶尔看梁羽生。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的爱恨情仇一遍又一遍。
大学时期则是新晋网文,《斗破》,顾漫、唐家三少。
从此踏上小说的漫漫长路不可自拔。
小的时候看的书,积攒成了学习的语文功底。
读过的表达,看过的句式,背过的古诗词,都让我的语文学习轻松不少。
这也许就是第一个阶段所谓的读书在读什么吧。
书看着看着,发现自己自然而然看懂古文,写得出东西。
想想那时候还是有些忘形的,可惜我的储备只支持我颤颤巍巍得意到了初中。
自从陷入了无营养小说的世界,没有了储备源头,知识用着用着就见底了。写作的时候连语言的连贯性都做不到了。
那时看的不是文学,仅仅是文字拼凑起来的段落。
若说我小时候有什么事情是顶后悔的,一是放弃了书法,二是放弃了古文。
02
小时候懵懵懂懂,老师要求看什么,就看着。看完了老师的书单,父亲继续给,继续看。
那时干扰少,选择也不多,给了书就捧着傻傻看。一本又一本。
虽然那时候不写书评,学校布置的读后感也是八股文字就应付了的,但就是潜移默化的吸收了些。
现如今日子稳了,时间多了,却两手一摊,不知看什么书了。
一开始的时候找的豆瓣、kindle前100排名。大部分都是流行书。《岛上书店》、《追风筝的人》、东野、大冰、毛姆。
不能说这些书不好,更不能说看这些书不对。但总是觉得还差一点什么。
书一盖,当下满满的感慨非要写一篇短评才能表达心中洋溢的澎湃之情。
人性、沟通、战争、爱。各类主题穿杂,但就是少了一点无法言说的意味。
也许这个意味就是经典成为经典的原因。
不过我想既然世人都说读书好,看书总不会是坏事吧。
既然这些书广受好评,自然有它伟大的地方。
或许看书就像坐车,无论是笨重的大巴,还是轻便的汽车,亦或是人满为患的公交,只要出发,一站一站过去,那些看起来很远的地方总会到的。
人的一辈子不就是这么一日一日的过着,期间做了几个选择,就像车辆拐了几个弯,不同的弯牵引着走到不同的终点去。
03
或许有些事情并非刻意为之就能取得成果,看书就是其一。
有时候特意寻个有阳光的日子,备上一杯柠檬水,坐在窗台上,翻开书,想尽情享受这一个惬意的午后,却看着看着昏昏欲睡。
在闹市中等人时用电子读书器看的书,都比这效果好。
书在看我,我在走神。
常常对着一本书,视线上上下下,一目十行,脑海里很清晰的意识到自己这几秒钟并没有什么用处,更不要说从书里获取什么信息了。
我和朋友也谈起过这个问题。
但我觉得不只是看书。
我们对这个世界越来越没有耐心。站着等个朋友,开车过个红灯,都要拿出手机,刷一刷微信,看一看朋友圈。
想看到什么呢?能看到什么呢?并没有一个红点在等着我们批阅。
为何不能静静的等待?
还记得大约在五年前,我在一家外企上班,时常和香港老板到外地工厂去看产品。
有一天老板和我说,妹妹,我有一个小建议。我们在等车的时候还是要安静站着,不要坐立不安、走来走去。沉下心来,耐心等待,它在来的路上。
我现在走在路上常常想起他当时说话的样子,温和的、安静的样子。
04
年轻的人们总有一种即时收获的欲望,巴不得这一秒种下的种子能在下一秒开出花来。
“我耗费了时间就应该获得什么”。
我也是。
我有时候盖上书,问自己:“你看书在看什么?”
以前看内容,寻求故事的跌宕起伏,后来猜结局,十有八九都能猜对。现在看的时候想得多些,从整体高度看框架,从具体内容看伏笔,从行文方式看笔法表达,从架构安排看起承转合。
“那你收获了什么?”
我不知道。从表面上看,好像什么都没有。不过想得多了,就想寻个出口来表述。写点简评,练练文笔。
去年写了22篇书评,偶尔翻看还是蛮有成就感的。
我是个急性子,虽然我一直不想承认这一点。
一旦兴致上头,语速飞快,张牙舞爪,飞沫漫天。
两三年前,有一天大家在聊天,领导突然写了一张小纸条给我。我攥在手里,打开一看,四个字:“言缓则贵”。
后来我把这四个字做成了手机桌面,每日每日的看着。
现在我说话有时候也快,但是会注意对方的反应。也慢慢的感受到自己的表达越来越清晰、有逻辑。
我很感谢生命中为我指点的前辈。他们真心实意的帮助我,让我成长为更好的人。
书也是一样,她从古而来,温润不燥。她治愈了我的急躁和浅薄。这就是我为什么要看书。
昨天在网上看到一段文字。
“长期阅读的人在生活中很明显:公众场合偏于安静,发言时直戳重点,逻辑清晰;做起事情专注度高,不会大声吵闹;学习能力强,接受新事物更快。世界上任何书籍都不能带给你好运,但是它们能让你悄悄成为你自己。”
我也只是想悄悄成为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