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需求得到满足,我们就会产生那种愉悦的感觉,这种正面的情绪就意味着幸福吗?幸福是意味着没有负面情绪吗?负面情绪永远是负面的吗?负面情绪虽然给我们带来了痛苦的感受,但它却并不全部都是负面的。
首先,基因进化出这些感受并不只是为了给人类制造痛苦,它的主要任务还是帮助人类提高生存能力。负面情绪是为了阻止我们可能的愚蠢行为,提醒我们面临的危险或不利境地。它有时候也会激励我们前进,让我们产生勇气,提高我们下一次行动的成功率。
因此,负面情绪既是对我们之前行为的矫正,也是对我们下一次行为的警告。如果没有负面情绪,我们不知道自己是否做对了,因而也无法在错误的时候纠正自己。
所以一味地消除负面情绪就好像看病只注重消除症状,却不查找病因一样。并且,如果没有负面情绪,正面情绪也无法带给我们太多的快乐,就好像不知道苦,哪知道甜?没有负面情绪,我们就无法知道正面情绪他是一种什么感觉,或者这种感觉意味着什么。
人类所面临的生存环境是高度不确定性的,虽然很多宗教都追求脱离苦海的极乐世界,但是在现实中,寓言里没有痛苦的快乐王子是不存在的。那么,在一个既有痛苦,也有快乐的世界中,究竟怎样的人生是幸福的呢?
有人提出了一个幸福公式:幸福=满足欲望的能力/欲望的数量
欲望就是需求的缺失造成的焦虑感。
这个公式告诉我们,至少有两种方法可以提升个人的幸福感:一是提升满足自己欲望的能力,比如好好学习,找一个好工作,挣好多钱,或者学习一技之长;二是约束自己的欲望,尽量不要将欲望的数量超越自己能够满足的能力。
也就是说,只要我们产生的欲望都能够被满足,我们就是幸福的。这就解释了,为什么这个社会上能力有高有低,财产有多有少,权力有大有小,但不管是处于高处者,还是低谷者,都能够找到幸福的人生,也能发现不幸的人生。
因为他们所拥有的欲望数量是不一样的,每个人都会不自觉地评估自己的能力,然后根据自己的能力确定需求,并且尽量避免为自己提出超出自己能力的需求。这也是为什么那些眼高手低的人往往更加不幸。
但是,尽管如此,有些需求我们是不能省略的,比如生存需求和安全需求,如果安全需求没有得到充分的满足,我们身体的特定部位就会严厉地提醒我们,催促我们去完成本该完成的任务,而绝不允许我们在这种状况下去歌舞升平地享受幸福感觉。
但是,美的需求、情感需求和探索需求却是无穷尽的,它并不会告诉我们必须要达到多少标准,这完全取决于每个人自己,一般都是根据自己的能力来决定自己的需求数量。虽然,我们的身体也会不时地提醒你,我们还有哪些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如果你长时间远离美的时候,你也许会觉得厌倦;如果你一直离群索居,缺少关心,你可能会觉得孤独;如果你的生活单调、重复,你就会觉得空虚,感觉人生没价值和意义。
但这种提醒并没有在基础需求缺乏时那么强烈,我们也许可以通过改变认知来跟他对抗,比如,“那不是我们这些人可以享受的”,“其实这也没什么,至少我还可以吃饱饭”,“那是堕落,是魔鬼的诱惑,会毁掉我们的人生”等等诸如此类。
由此可见,幸福表达的并不是一个静止的状态,它指的是一系列的变动状态,也就是说,我们的人生可能只有更幸福,没有最幸福。如果一定要给幸福排个序,我们可以举个例子说明。
假设有四种情况,能力强的,能力弱的,欲望匹配的和超欲望的,那么,按照幸福程度从高到低应该是:能力强的且基本能满足自己的欲望,能力弱的且基本能满足自己的欲望,能力强的且只能部分满足自己的欲望,能力弱的且只能部分满足自己的欲望。
在现实中当然不可能只有这四种情况,能力的强弱和需求的多少可以有无数种组合。但总的来说,能够满足自己需求的人是幸福的,而在幸福的人中层次也有所区别,能力越强,满足的需求越多,幸福感会越强。
同样,需求超过能力的人幸福感较少,并且超过越多,幸福感越少,如果超额需求的水平相近,那么能力越低,幸福感越少。
这当然只是理论上的分析,现实要复杂得多。幸福不仅取决于需求的满足程度,它也与需求没有满足的程度相关。
举例而言,虽然某人的很多需求都得到了满足,但其中有一项强烈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比如一个富翁失去了心爱的妻子,也许他的痛苦将超过所有其他需求带来的快乐。
这也可以看出,每个需求在不同人的心里,其份量是不一样的,这既取决于每个人的认知,同时也与效用递减规律有关。
人类大多数需求的满足都受到效用递减规律的支配,当我们饥肠辘辘的时候,第一块肉将给我们带来超值的享受,但是第二块、第三块肉对我们的吸引力在逐步下降,到第五块肉的时候,也许我们对食物的需求已经消失了。
这也是为什么人类总是喜新厌旧,总是不珍惜已经拥有的。这个规律像一条鞭子一样不断地抽打着人类,迫使我们持续不断地努力,就像永不停止的红皇后。但也正是这条规律,使得人类不断地创造出新的需求,并不断地满足这些需求,人类的文明才能持续地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