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个听烂了也说烂了的词,就是“原生家庭”。
因为一旦对每个人的伤痛追根溯源,十有八九都是从原生家庭中来的。
有个人问我:老师,为什么我人际关系总处不好,感觉周围的人都讨厌我,从小到大都是。我和别人没啥共同话题,是不是和我小时候没人看管有关?我有几个姐姐哥哥,但她们很少和我玩,除非我做了她们想让我做的事。其实我并不想做,导致现在我总想委屈自己迎合别人,事后我很后悔,但又改变不了,真的很痛苦。
我看到这些挺心痛,人们往往因为血缘的亲密和环境的私密就忽略了“家庭”也是由不同的人构成,一样有利益和冲突,而且家庭中的伤害会比其他人对我们的伤害更强烈、更深刻。我们在踏入“无情”的社会之前,其实最先需要通过的是家庭这道关。
没有人看管和哥哥姐姐不理睬,小的时候就没能建立起来亲密关系,所以这种不良的感觉印象就伴随着成长过程。一方面没有体验过亲密,不知道该怎么建立;另一方面认为自己被讨厌,也没有信心和勇气建立。
一般来说,家庭对孩子有两种要求类型,要么要求孩子“坚强听话”,要么要求“温顺听话”。
要求孩子“坚强听话”的家庭里,如果孩子表现出脆弱、受伤、无助的态度,那么有可能遭到更严厉的对待。在这种环境下,孩子为了获得爱和认同就必须把自己的情绪收敛起来,形成一道坚强的堡垒。
“温顺听话”家庭中的孩子就像上文提到的一样,只有按照哥哥姐姐的要求做,他们才能跟他玩,给他关注。通过“委屈迎合”来交换这种虚幻的“爱”,抚慰当时孤独幼小的自己,是很多“讨好型人格”形成的关键。
“委屈自己迎合别人”是谁都不愿意做的事,我们每个人的存在目标都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价值,展现生命的意义,而这种讨好的本质源于对爱的渴望。虽然后来意识到了不该这样做,但长期塑成的习惯和思维模式难以一下子改变。
如果说小时候通过这种方式能让我们获得生存相关的必需元素,那么长大之后就到了必须破除魔障的时候了。
在这个例子中,哥哥姐姐也是家庭关系疏离的受害者,他们同样也没有人看管照料。而当最小的孩子出现以后,哥哥姐姐的角色发生了变化,从受害者转化为权威者,并有了可以影响这个孩子成长的权利。但是由于他们对爱的需要也没有被满足,曾经也有受伤委屈的时刻,这一部分是他们所厌恶和恐惧的。弟弟索要爱,这是哥哥姐姐也没有得到东西,他们在这种索要中感到恼怒。当弟弟以卑微的姿态来迎合的时候,哥哥姐姐就直接将厌恶发泄在了他的身上,他成了哥哥姐姐们“痛恨的那个自己”的投射。
要认清楚,那些逼迫你欺负你,要你通过委屈来换取他们愉悦的人,本身就是受害者。无论他们表现的多么强大,实质都是脆弱的。欺压是为了发泄自己的愤怒,欺压者内心有一个被压抑的很深的愿望,就是被“弱者”反抗,而且是彻彻底底的反抗。“弱者”越担忧,越谨小慎微,这种投射就越成功,另一方就会继续压迫。直到反抗成功,“弱者”的角色不能再投射到他身上,不良的关系才能停止。可能不少人也有体验,一直隐忍后退,却被人步步紧逼,真到忍无可忍了上去“干一架”,对方反而开始尊重你。
放在委曲求全的各种例子里都是适用的,换句话说,是我们的弱唤醒了他人的强。
当你哭着蜷缩在角落里,颤抖着哀求别人不要伤害你的时候,就会有更多的人被你召唤而来欣赏你的痛苦。如果你已经从一个无助的孩子长成了有独立思考能力的成人,就该为自己的全部人生负起责任。扔掉原生家庭教给你的模式,让我拉着你的手站起来,一起对委屈求全大声地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