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韩信有三点值得我们是去学习以及评价的地方是这三点,使他成为了一名英雄
第一点韩信不计前嫌、能屈能伸,化屈辱为动力成就大事业,就是这一点,使他成为了一名英雄
当时,淮阴城有个年轻屠户很看不起韩信,他轻蔑地对韩信说:“别看你身材高大,又喜欢带刀佩剑,其实你是个胆小鬼!“韩信不予答理。那年轻屠户又当众侮辱他说:“怎么你不吭声呢?难道你不承认吗?那好,如果你不是胆小鬼,就刺我一刀;要是你不敢刺我,那就承认你是胆小鬼,从我的胯下爬过去吧!“韩信把那年轻屠户看了好一会儿,又想了一想,居然真的低头俯身从他的胯下爬了过去。那人哈哈大笑,满街的人也都嘲笑韩信,认为他胆小怕事。
等韩信功成名就时,他召来那位曾让他受到胯下之辱的屠户,不但不杀他,反而还任命他为中尉,并对将领们说:“他是一个壮土。当时他侮辱我时,我难道真的不敢杀他吗?不是的。但我杀了他就不能成名,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了,所以我忍辱而达到了现在的境地。我真该谢谢他啊,他磨练了我的意志!后来,项梁率兵起义,韩信拔剑从军,但一直没有什么名气,项梁兵败后,韩信又跟随项羽的部队,也只做到中官。他多次向项羽献成都没有得到采纳。当汉王刘邦率兵进入蜀地时,韩信从楚军中逃出来投奔了汉军。开始仍然没有得到重用,只做了一个管理粮仓的小官。后来终于得到萧何的赏识,被萧何全力保举给刘邦做了大将。从此举成名,为刘邦打下了半壁江山这种智谋的功夫在一个''忍''字。所谓“心字头上一把刀,遇事能忍祸自消。”忍得一时之气,免却百日之忧。只有忍辱才能负重,只有忍才能屈,只有屈才能伸。正如韩信自己所说,没有当年忍胯下之辱,哪有后来的齐王楚王?哪有后来的淮阴侯?同样的,勾践没有当年忍会稽之辱,忍入吴之辱,哪有后来的卧薪尝胆,兴越灭吴呢 第二点 ,韩信不只是在军事作战方面有卓越的才能,他对自己所处的刘邦阵营也就是汉军是非常忠诚的。在灭掉赵和齐之后,项羽派人去游说韩信,希望韩信能够加入楚军共同对付汉军,韩信说以前我在项王手下时,官位十分的低,得不到项王的重用,我所提出的建议项王也不会采纳。如今我追随着汉王,汉王授予我将军印,让我统领大军,对我的策略言听计从,把他穿的服装给我穿,把他的食物给我吃,所以我才有了今天的成就,汉王待我如此优待,我不能背叛汉王,请转告我的意思。韩信的这种品质也是值得称颂的
第三点,才高。可以从以下两件事情一窥其究竟。其一,成功的就职演说。从《史记》上来看,刘邦在拜韩信为大将军时,不但将领不服,就是刘邦自己也心中没底。于是,在就职后,刘邦就考问韩信了,问他有什么计策可心安天下?韩信就问刘邦,请问你自己认为,你与项羽相比,谁能力大?刘邦考虑再三,而后说,我不如也!韩信马上向刘邦祝贺。为什么祝贺呢?因为,他看到了刘邦的诚实。上下级之间最重要的是推心置腹,相互信任,讲实在话,办实在事。而后,韩信就为刘邦仔细分析了他与项羽之间的优与劣。这一就职演说,深深地打动了刘邦,自此,刘邦对韩信的才能深信不疑。这一点堪比三国时诸葛孔明为刘备谋划天下的《隆中对》,只不过后者没有成为现实;而前者却成为了现实。其二,首战告捷。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战例,“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一举收复汉中,使得刘邦具备了战略后方,为羸下楚汉战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一战的意义就在于此,而从军事上来说,则成为了后世军事家纷纷仿效的战争范例,即用表象来迷惑敌方,以掩盖己方的真实的战备意图,一举成名
正如,易中天教授所说的,“韩信,一代名将,旷世功臣。他在困境中挣扎,在草莽中崛起,在战斗中奋进,在胜利中沉沦。他在最能够背叛刘邦的时候忠贞不贰,却在最不可能反叛时涉嫌谋反。正如司马迁所说,天下已集,乃谋叛逆。因此,有人认为韩信的谋反并不可能,也有人认为其造反证据确凿,还有人认为他是被逼上梁山。但这也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韩信作为那个英雄时代的英雄人物,他的忍辱负重,他的自强不息,他的叱咤风云,甚至他的犹豫狐疑、患得患失,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永久的记忆,耐人寻味,发人深思(摘自易中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