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西下,下班之际,放学之时。村庄像是笼罩着一层橘红色薄纱,一派祥和。在村庄的平整水泥马路上,走出工厂的工人们轻松地闲谈,放学回家的小孩子们愉快地玩耍,老人家缓慢地散步着······这脚下的路,早已褪去了它原始的姿态,却如凤凰涅槃般,以崭新的形态为人们服务着。
(一)小时候·黄泥土路
窄、脏、灰。这是小时候我对村里的黄泥土路的印象。
依然记得,小时候我喜欢跑去田地里与伙伴一起烤地瓜。田地间的路,大多是靠农作的村民们年复一年的开垦种植,从而走出来的。走在田地间,但见路是弯弯曲曲,像蛇一样蜿蜒。两旁草长得很高,有时也看不清脚下的泥土路。拨开草仔细看看,路的宽度估摸仅有50厘米宽,只容一人通过。相对村后的大海,柔软、宽阔的沙滩跑起来可比窄窄的田间小路舒服多了。
我们所居住的村庄名叫五通村,五通,是以庙祀五通神而得名。通往其他村庄的道路四通八达,但却大多是纯粹的砂石路,地面坑坑洼洼。走在路上,白净的衣服、鞋子上沾点泥土是难免的事。下雨天时,道路泥泞不堪,人走在路上,土黄泥水极易四溅,外出十分不便。即便是晴天时,倘若刮起风来,或是疾驶的小车经过,整个人就会被一层土黄色粉尘所包裹,让人呛到不行,却又“有苦说不出”。
但是,想起小时候,我对于那条通往我幼儿园的路是印象深刻的。晴朗天气里,尤其是在夏天,我们去幼儿园的时候,总有个老奶奶带着我们五、六个小孩子走过一段段的黄泥土路。虽是炎炎的夏日,走到林荫小道时,我却独偏爱听风吹拂过两旁说不出名的树发出的飒飒声,还有那无休止的大人听起来觉得很聒噪的知了声。即使是下雨天气里,和小伙伴们各自撑着一把伞,一路说说笑笑,不顾裤子上的泥浆点点,很快回到家,旋即又被妈妈教训一顿的回不去的记忆,想来也是独特难忘的。但是,更为真实难忘的是有一群一路陪伴的人,在我小时成长的路上,一路走来,面对各种困难险阻。
(二)长大后·水泥路
及至到了我上中学时,村庄在政府的支持下开始修建一条条水泥路。修建好的水泥路又宽阔又平坦,左右宽约4米,能满足两车并排行驶。下雨天出行,不必担心走得土黄色的泥浆溅了自己一身;夜晚出行,不必担心一片黑暗,因为路灯时刻为你而明亮着。一条路,不仅是方便村里的人解们行走、出行,更是沟通了村外的更广阔的世界。自从铺成宽阔平坦的水泥路后,村里引入了公交车,村民们也更热衷于外出或走亲访友,或寻找工作,或购置家物。
水泥路边上,小时候那些莫名的树不见了,反而多了许多绿色行道树。坐在公交车上,经过沟通两个村社的小桥时,能看到桥下一颗颗伸向远方的绿色行道树,心情自是十分惬意。此外,沿着水泥路,还建设了一座灯塔公园。每当到了晚上,总能看到三五成群的人们,或是携家带口,或是朋友之间,伴着明亮的灯光,在公园里散步、聊天。这样的巨大变化是每个人喜闻乐见的。作为道路形态的进化、城市的发展,这促进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很值得令人欣喜。
令我惋惜的是,道路越修越好,能一起走在路上的小时朋友却越来越少了。偶尔在路上遇见了,却发现连打声招呼都有点尴尬,互相应了一声,却又行色匆匆的离开,远去的背影越来越小,直至消失。也是在前几年,一直疼爱着我的外公因病逝世。或许,成长教会我们的是要学会珍惜身边的每个人,而不是一个人的欢愉享受。
(三)这些年,那些路
昏黄的路灯,一个人漫步在平坦的水泥大道上,路在脚下无限延伸。想想村庄里近年来发生的改变,莫不与道路有关。比如超市的建立,再如公交车的引入,甚至是一些工厂的进入。果然极大验证了“要致富,先修路”这一说法的正确性。
其实,不仅仅是我们村庄的那一条小路,想来厦门的每条路都曾经历过大大小小的变化。繁华如中山路,现在仍是购物、消费必去之处,道路较之前规划更加合理,也被治理得更为整洁;主干道如仙岳路,根据厦门市的道路规划,这路段正在修建地铁,每次的修整亦是为了明日厦门更加美好。
每条路的变迁,并不都仅仅只是从黄泥土路过渡到水泥路那么简单,变迁是缓慢的,每一时期路的形态是不一样的。
(四)一路走来,一路成长
鲁迅先生曾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诗人屈原也有云:“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每一条道路原始都并不是宽阔平坦的,人们对道路的需求提高了,便会萌生修整道路的念头。每一次道路形态的变化,归根结底都与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
二十几年里,既走过村庄里的黄泥土路,也走过宽阔平坦的水泥路,还走过经久耐用的沥青路。回首走过的青春岁月,脚下的路和我一样都在成长,也越来越让我感受到,生命中弥足珍贵的是,陪伴自己走过各种路段的人们。
有感于这些年,那些历经变迁的路,感恩一路上陪伴我、见证我成长的人们,亦感恩生活在城市的发展、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