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你好,我是专注原生家庭的赵见姐姐。
▫️“为了爸妈,我要上清华北大”
▫️“如果不是考虑父母
我早就不会读书了”
▫️“他们把我逼疯了,每天都是念念叨叨,
别家孩子好,你去养别家孩子好了”
▫️“怎么努力都达不到父母的期望,
我好累,我真害怕有一天坚持不了了”
以上这些话是否似曾相识?为什么孩子会承受如此大的痛苦和压力?父母究竟做错了什么?
因为父母把自己的焦虑转移到孩子身上了,父母自己对生活不如意,工作事业停滞不前,无法适应多变的社会产生巨大的焦虑。
他们没有从自己身上找根本原因去解决,而是将希望寄托到孩子身上,让孩子承受来自自身和父母的双重压力。
02
父母将焦虑转嫁给孩子的四种形式
第一种:“陪读家长”有劲儿全往孩子身上使
这类父母一方停止成长,将“提高竞争能力”的压力完全转嫁给孩子。
比如:
上高中的孩子在家什么都不做是被妈妈惯出来的,只要孩子一动手,妈妈觉得慢,洗不干净,还不如自己来,表面的原因是习惯性按自己的节奏和效率来,实际上是为了给孩子节省时间学习,只要和学习无关的事情一律抛弃。
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妈妈要满足自己的原始心理需求,潜意识里对社会变迁感到焦虑,自己当前没办法适应激烈的竞争,就暗地里希望孩子考上好学校,有个好工作,能多挣钱,在社会竞争中占据制高点,以此满足自己的成就感。
第二种:知识分子将“理想自我”强加给孩子
这类父母,自己没有停止成长,但将孩子当做证明自己的工具。自己很优秀,希望孩子“青出于蓝胜于蓝”,只有比自己更成功才有脸面,反之则很丢脸。
“知识分子”父母比的不是有没有上大学,而是有没有上全世界顶尖的大学,这就是“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的差距问题,本身孩子的起跑线是一样的,但却要承受父母更大的压力。
比如:
一个妈妈诉苦说,自己听讲座、看书籍,就为了指导孩子能学好画画、音乐、跳舞、外语等各项才能,而且买了最好的学区房。
但是这样“全方位”的设计并没有换来孩子好的成绩,反而叛逆调皮,感受到自己的付出和回报失衡,导致心理失衡。
这样的父母无疑是将孩子放在了对立面上,亲子关系变成了“债主”和“债务人”的关系。
第三种:“完美教育”将孩子作为实现目标的对象
这类父母来自高知家庭,因为自己在某一行业某一领域获得出色的成就,比如教师父母为孩子设计一套“完美”的成长路径,要求孩子必须照做。
这样的父母无法忍受“自己的孩子教育不成功”的事实,这样无疑是对自己职业的嘲笑和否定。
教师父母将孩子当做工具,视作自己教育的实验对象,他们忘了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人,有自己的心理需求和人格,和第一种“陪读家长”一样,将自己的梦想强加到孩子身上。
第四种:固执认为“打是亲,骂是爱”
这类父母通过打骂孩子来宣泄自己的负面情绪。
比如:
这类父母会说“我打你是为了你好,我怎么不打邻居家的孩子?任由你再这样下去,怎么找工作?怎么恋爱结婚生子?”
可结果是孩子依然没有长进,学习成绩反而倒退,有的父母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去“打肿脸充胖子”,邻居家给孩子买了什么,就跟风买什么,不考虑在不在自己经济能力承受范围内。
03
为什么父母转嫁焦虑容易成功?
父母层面有两个原因:
一方面是个人担心跟不上社会的节奏,担心被淘汰,自己又缺乏成长空间,因而将目光、希望和压力全押注到孩子身上;
另外一方面社会大环境的原因,都处在一个圈子,各种内卷、“竞争从娃娃抓起”的口号导致大部分父母跟着焦虑。
孩子层面有两个原因:
一方面孩子是在乎父母的。
师生关系的核心是学习,亲子关系的核心是爱,家长认为爱孩子就是让他心无旁骛的好好学习,而孩子也认为只有学习好才能得到父母的爱,自觉地把两者画了等号。
可是大部分父母只考虑孩子的生存,孩子一开始都很在乎父母的情绪,他们敏感脆弱的心随着父母的情绪转圈,有的父母偶尔有意无意利用自己的情绪去控制孩子。
另外一方面孩子的学习兴趣被“转嫁”。
父母控制孩子按自己设计的路线发展会引发一系列心理问题。
比如:
加剧孩子学习上的压力、侵犯孩子的个人空间、让孩子形成外在评价系统等等。
把压力给到孩子到最后一定是“双输”的局面,孩子伤害越大,危害越多,家长也不容易幸福,父母和孩子一同成长是改变这种局面的关键。
父母请记住:
不要把孩子的成绩当做自己的信仰,也不要将自我实现的需求,寄生在孩子身上。
邀请你,和我一起超越原生家庭创伤,重塑真正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