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教育是不焦虑》--在孩子的成长路上,大部分父母是教育“专家”

      起初翻开橙子女士所著的这本《最好的教育是不焦虑》,源于“焦虑”这个关键词。2021年,是我人生当中跨度最大的一年,环境,工作,身份都发生了转变,尤其是身份的转变,让我跟“焦虑”这个词扯上了理不清楚的关系。

      我试图通过听别人的经历,看别人的处事方式来缓解我个人在适应种种改变时所产生的一些心理障碍。在看完《非暴力沟通》后,效果在短期内比较显著,这于我是一件非常欣喜的事情。于是,便有了信心,继续以“看书”这样一种方式来缓解生活中的焦虑,同时,偶尔独处时也用来打发时间。过去,翻书在更多时候是兴趣所趋,后来,越来越觉得看书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慢慢的,就想让它从兴趣变成一种习惯。

      在《最好的教育是不焦虑》一书中,提到了孩子的习惯养成,亲子沟通,培养孩子的学习力,家庭教育,多元的教育观念等多个方面。

      孩子的习惯养成是一个漫长而极易消磨大人耐心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作者提倡大部分时候让孩子主动合作。而让孩子在享受快乐的同时,又拥有自控力,家长就得在适当的时候学会放手。

      每个家长都希望与孩子之间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在沟通过程中保持平等对话,充分尊重孩子的个人想法,在必要的时候大人可做适当引导,这些看似大家都懂的教育经验,但付诸行动,确实需要耗费不少功力。

      在孩童时期,到底是让孩子有一个快乐的童年,还是要监督孩子为以后打好扎实牢固的基础,这是一个令家长纠结的话题。虽说这两者并不存在直接的矛盾关系,但鱼和熊掌,确实很难兼得。在这本书里,作者提到培养孩子的学习力,让学习成为一件自然而然的事。北美的教育方式确实和国内大不相同,过程不同,结果显然也不一样。我个人觉得,在教育上,环境和个体之间的差异都是决定使用哪种教育方式的关键因素,因此,在培养孩子的学习方面,只要避开家长的焦虑所带来的盲目引导,至于让孩子去“玩”还是去“学”因人而异吧。

      在家庭教育中,涉及的因素非常多,比如,夫妻之间,婆媳之间,两个孩子之间。父母在孩子的家庭教育中承担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父亲更多时候需要给孩子树立榜样,建立安全感,而母亲则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在教育孩子的细节上,爷爷奶奶比起父母,更倾向于宠爱孩子,尤其在“宠”这个字上面。因此,家里的每个人在孩子的教育和成长过程中,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也都有无可替代的重要性。而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家庭成员之间各自的教育观念不同,则会出现大大小小的问题。虽然大家的目标是一致的,但过程确实是路漫漫其修远兮,需要每个人努力求索,以达成共识,避免出现“关心则乱”的情况。

      本书提到了家庭教育中管教孩子的四层境界:“四等父母用殴打管教孩子,三等父母用情绪管教孩子,二等父母用惩罚管教孩子,一等父母正面管教孩子。”作者建议:“当你发现孩子难管的时候,别光顾着怪孩子调皮,同时也要检讨一下自己的管教方式。管教孩子是一门学问,既不能让孩子摸鱼钻空子,又不能让孩子受到伤害,态度要软,心肠要硬。虽然我们可能没办法做得完美,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不停地向更好的方向努力。”

      在如今的多元教育中,更容易因为焦虑而盲目“推娃”。在某些方面,可适当的抓大放小。追求完美,面面俱到,有时候可能反而会适得其反。至少,要让孩子突出的展现一个亮点,培养一项特长,就得把时间和精力进行合理分配,而不是要求孩子在每个方面都能做到全力以赴,毕竟,这对一个大人来说,也实属是件不易的事。

      最后,用自序中的标题来结尾,为了不被亲生的孩子气死,自己不得不变成一个教育“专家”。因此,现实中,大部分父母在孩子学习过程中付出的努力要比自己当年上学时付出的多很多。这就要求父母,不光要陪孩子成长,更要和孩子一起成长!

@梁勤珍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友情链接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