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定政策是政府的一项基本职能,大到《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小到“限塑令”,都是政府出台的政策,而且都是好政策。好的政策不仅是对公民意愿的一种满足,更是对公民理性和德性的滋养。从根本上来讲,政策的最终目的是维护公共利益,使公民的生活更加美好。
好政策滋养公民理性。公民理性是指公民具备基本的科学素养和思辨能力,不盲目跟风,目光长远,做出正确合理的选择,好的政策能够积极发挥引领与导向作用,培养公民理性。“限塑令”中的有偿使用规定就促使公民在购物结算时多了一份理性思考:使用塑料袋不仅要增加购物成本,还会带来生活垃圾,污染环境,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反四风”促使人们理性认识铺张浪费与奢靡之风的危害,崇尚节俭。这些理性思考与好政策密不可分。
好政策涵养公民德性。孔子曾言“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这不仅是对为政者的要求,也是对为政者制定政策的要求,而饱含德性的政策会引导社会风气崇德向善,起到滋养公民德性的效果,让公民懂得要注重个人品德,讲究家庭美德,恪守职业道德,遵守社会公德,提升自身文明素质。2001年出台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就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原则、内容、法律与政策保障做了全面、系统的规定,在涵养公民德性方面,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
政策可以有多重目标、多重作用,但从根本上看,政策的最终目的,是维护公共利益,使公民的生活更加美好。政策必须维护公共利益,这是因为公共利益与公共生活密切相关,是维护社会正常运行的保障,如果没有对公共利益的维护,基础设施会损坏,公共场所会失序,安全问题会频现,人人自危。维护好公共利益也是维护公民个人利益的保障,是促使公民个人生活更加美好的必要条件。
经开区 张宇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