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夺冠》后比较失望。
全片都缺乏真正符合逻辑的矛盾冲突。
五连冠时期为什么成功?
是靠袁伟民的严格要求和老女排的刻苦训练;
后来为什么衰落了?
不知道……
新女排为什么能再度崛起?
是靠郎平的智珠在握和新女排的刻苦训练,此外还必须加上郎平高水平的心理辅导。
影片中做的上述归因不能说不对,只是觉得太简单了。
原本从世界二流球队成长为世界冠军的过程中,有很多可以利用的戏剧性元素,比如球队成绩不佳导致的公众和舆论压力、新老队员、主力替补队员之间的矛盾、郎平建队理念和体育总局高层之间的冲突等等……
但是影片在这些地方都只是浅尝辄止。
任何一点矛盾出现后,只要郎平一出手,所有问题都迎刃而解:
连续输球了,她只需在记者招待会上一句“我对球队的表现很满意”,就可以轻描淡写地平息所有争议;
她发几张问卷表就能让队员找到目标,融合人际关系的冲突,迅速凝聚成一个强大的团队;
总局领导在提出质疑时,她只要虎躯一震,散发出的王霸之气就能让各位领导瞬间俯首帖耳,老老实实地全力配合工作……
电影作为一门虚构的艺术,编剧可以这么写,但我想真正具有深入思考习惯并且了解中国现状的观众,恐怕不会认为这种处理方式能反映中国女排重新崛起之路上所经历的真实状况。
在我看来,如果剧情更多聚焦在教练、球员和管理机构如何面对各种困难和问题,通过碰撞和沟通,最终达成彼此间的谅解与合作,形成一个具备超强战斗力的团队,进而实现夺冠这个共同目标的话,故事的内涵会显得更加丰富。
或者重点表现郎平的专业素养,展示她如何用科学方法训练和管理球队,如何在赛场上运用出神入化的临场指挥能力帮助中国队赢得胜利,这也是一个很好的发力方向。
然而影片对上述方面都只是虚晃一枪,却花了太多时间来铺陈朗、陈二人并没有太多营养的互动上,要不是知道现实中他们俩的关系,我甚至会误以为他们要发展出一段感情戏来。
另外,现代竞技体育已经是一个充分竞争的领域,顶尖高手之间的绝对实力差距实际上微乎其微,中国女排训练很刻苦,但美国巴西俄罗斯意大利这些世界顶级强队也不是天天睡大觉,人家练得也很苦。
某次大赛的结果往往会掺杂很多偶尔的运气因素,但本片对此不着一字,只是在一味强调“努力就能成功”的理念。
虽然这可以算是主题上的取舍,见仁见智,但我感觉因为少了对真实世界复杂性更深层次的表达,让整部影片的成色减分不少。
还有一点令我非常不满的是,五连冠时期的老女排队伍里,除了郎平有名字,其他全体队员包括袁伟民教练在影片里都成了只有号码的无名英雄。
而陈忠和带队获得 2004 年雅典奥运会冠军的那只队伍则彻底消失。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现役女排队员一个个都是有名有姓的高调登场,主创发为了担心观众认不出她们,还在她们各自首次亮相时用醒目的字幕标出她们的名字。
我分析之所以出现这种过于明显的差别对待,很可能是出于商业考虑。
片中随处可见中国女排赞助商的植入广告,尤其是作为主赞助商的某国际顶级运动装备的品牌 LOGO,更是在多个镜头中占据 C 位。
因此我有理由推测是赞助商为了通过本片提升现役中国女排(包括队员个人)的商业价值,所以一方面突出当前队伍中队员的个人影响力,另一方面则要淡化老女排的个人形象。
这也很好理解,毕竟这不是一部全景回顾中国女排光荣发展历程的纪录片,而是纯粹的商业制作,投资方对影片有着明确的盈利预期,为此在内容上做一些取舍就是不可避免的。
其实从影片上映的时间也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本片原计划是今年春节期间上映,那时候 2020 年东京奥运会还没有开始,后来是由于疫情影响才推到现在。
为什么不定在今年奥运之后才上映?
因为投资方也明白中国女排能否再次卫冕存在非常大的不确定性。
如果卫冕成功,那自然是锦上添花,会有更多观众到电影院贡献票房,可一旦未能夺冠,人们对女排的兴趣大减,票房业绩必将遭受重大打击。
所以他们最终才理性地决定在奥运之前上映本片,趁着上次女排夺冠在大众心里造成的影响还未完全消退的时候,收获稳妥的票房收入,为自己的投资博取一个虽然并非最大但尚可接受的回报。
上面吐槽了这么多,不过总体评价这还算是一部水准以上的片子,如果你不像我这样纠结那么多的逻辑和理念细节,而只是想再次感受一下拼搏向上的女排精神,片中的诸多燃点还是值回票价的,更何况还有巩俐堪称完美的演技大秀。
反正看完后我老婆的反馈是:
太好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