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亮解读三国演义》第九集:孙策立业
袁术正在跟众人宴饮之时,孙策攻打庐江大胜归来,袁术一时语噻,勉强夸了两句,孙策说此次大胜全靠袁术虎威,袁术高兴的说“说得好”并让人看座。下人拿了坐垫摆在最前面的座位,孙策刚准备坐,袁术喊住孙策让他坐最末座,孙策怏怏不快,刚落座,袁术说“我若有儿如孙郎,死亦瞑目”,孙策旁边座位的一位武将对孙策说既然袁术喜爱,为何不认袁术为义父?孙策气的挥手要打这个人,见留此无益遂离席而去。
我们如果把自己换成是当下的孙策,心里面会怎么想呢?自己拼死拼活的在给老板卖命,老板对自己却像空气一样好像不存在似的,我想每个人都会生气的,但是孙策在当时控制住了情绪,这对一个20岁左右的年轻人,又是得胜归来的武将来说是是非常不容易的。面对袁术的侮辱和同僚的恶意讥讽,孙策仍然强忍怒火没有做出出格的事情,他知道自己的父亲早逝,寄人篱下难免要忍气吞声,孙策也是个早熟的青年,但正如孟子所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孙策回到家后独自一人在家里哭泣,仆人告知程普和黄盖求见,他也不见。孙策突然在墙上看到孙坚的样子遂自责不已,正在懊恼中,程、黄二将已经来到跟前,黄盖劝说孙策向袁术借兵,程普说袁术定不会借,孙策说要用传国玉玺做抵押去借,两位老将说万万不可,传国玉玺是孙坚当年拿命换来的,孙策说自己手中无兵,传国玉玺早晚会失去,如果拿传国玉玺去借到兵就可以打下江山,引得两位老将赞叹孙策果是干大事的人。
孙策受辱,独自哭泣,确实看得让人伤心,这么年轻就没了父亲,受了委屈只能自己承受。两位老将建议他可以借兵自己打天下,这也给年轻人一个启示,遇到事情,如果自己经验不足,何不去问可信赖的长辈呢?他们经验多,说不定可以给自己很好的建议呢。
孙策要拿传国玉玺来换兵马,这样的胆略连两位老将都不敢想,所以黄盖说孙策是干大事的人。那么干大事是人都有些什么样的特点呢?首先要有胆略,很多事情在没有干之前是不知道能不能干成的,所以就看你敢不敢做;其次,要懂得取舍,分得清轻重缓急,目前孙策最需要的是兵马,而不是一个只有虚名的传国玉玺,之前的曹操舍弃私仇以成就大公,也是一样的情况,就是懂得取舍;最后,要有谋略,做任何事情都要讲究方式和方法,不可以直来直去的,要找到那个合理点。
孙策用传国玉玺从袁术借了兵马杀向江东,正巧碰到周瑜,周瑜说去丹阳见叔父正巧碰到孙策真是天意,孙策说刚离开袁术就碰到周瑜这才是天意。周瑜在得知孙策真正的意图后,便说自己愿意效命共图大事,并且推举了张昭等江东名流。得知孙策准备攻打曲阿,周瑜提醒说有一员虎将叫太史慈要注意,其勇猛与孙策不相上下,孙策说一定要会会太史慈。
孙、周二人都说这次见面是天意,这是不是迷信呢?当然不是迷信,孔子说尽人事、听天命,诸葛亮也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小事情个人可以做主,大事情是老天在做主。怎么就这么巧呢?孙策刚离开袁术准备开拓自己的事业就遇上了周瑜这个志同道合者呢?那时候也没有电话,他们之间也没有提前写信联络,就这么巧碰上了,不是老天的指引是什么呢?所以作为一个中国人,在成就一个事情的时候,最好不要说这是我自己的功劳,还是要说一句谢天谢地比较好。
孙策攻打曲阿城不下只得先撤兵,太史慈赶来拦截,中途遇上,二人互报姓名后开始打斗起来,两人打斗至天黑不分胜负,正巧双方兵马赶来,这才分别回营。
孙策回营看到披肩衣袍烂的不成样子了,他偏偏还要挂起来,众将以为不详要求扔掉,只有周瑜心领神会、连连说妙,众将请周瑜解其意,周瑜正准备说,被孙策制止。孙策只想得到太史慈,周瑜献计说可以夜袭,孙策称善。计策定后,孙策夜袭成功,太史慈出逃城外,被预先埋伏的士兵活捉。
次日,士兵押解太史慈来到孙策大帐,孙策准备亲自松绑,太史慈不准孙策碰,孙策就将其迎入内账,太史慈看到孙策那天打斗的已经不成样子的披肩衣袍,孙策说太史慈是真英雄,愿意与之共图大事,太史慈则说回去收拾旧部来投,孙策应允。众将不信太史慈会回来,在外面插竹竿试一试太史慈是否真的可信,孙策责备众人用人宜先不疑,并用孙坚的宝剑立在地上,恰到正午,太史慈赶到,孙策感叹是真丈夫。
孙策是一个志在天下的人,与太史慈交手后,明白了这个人是一个英雄,于是想要收服。义释太史慈,显示了孙策的宽广胸怀,这也是干大事的必备素质。看到众将立竿来测试太史慈的诚信,孙策当众给众将上课。这就是一幕眼前的案例,做老板的可以学一学孙策的做法,当然了前提是孙策对太史慈的忠诚度判断的很准确,要不然也是会出丑的。
前遇周瑜,今再太史慈,老天要孙策成就大业,就会一步步指引他去完成应该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