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篇//曾国藩的湘军

同治三年(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金田乡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且持续了十几年之久,史称“太平天国运动”。1853年,太平军占领江南重镇江宁(南京),定为都城,改称天京。

面对越战越勇的太平军,清廷的正规军(八旗军及绿营)节节败退,简直是毫无招架之力。晚清名臣胡林翼曾这样评价清军,“官兵数万,已成废器,即令千人为营,而十贼可破”,可见其是多么的腐朽。

然而,就在太平军势如破竹地拿下众多南方省份之时,一支汉族的地方军队也在迅速崛起壮大,且足以与太平军相抗衡,它就是晚清历史中非常著名的湘军,创始人则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首的曾国藩。

湘军,又称“湘勇”,由湖南各地的团练整合而成。其军队将领多为书生,而士兵则多为山农,以儒家三纲五常的礼教、尊卑上下的等级制度与同乡共里的乡土观念来维系官兵之间的关系,后面发展成为清政府与太平天国起义军作战的主要军事力量。

湘军分陆军、水师两种。其营制主要采用明代著名军事家戚继光《纪效新书》和《练兵实纪》中的”束伍”成法,每营都以500人建制。由于湘军得到了清政府及地方乡绅的财力支持,在武器装备上,其不仅向外国采购了洋枪洋炮,还能够自设船厂,仿造一些新式武器。

湘军的主要作战策略包括明主客、扎营行军、看地形、制江权等,而曾国藩的建军标准为,“呼吸相顾,痛痒相关,赴火同行,蹈汤同往,胜则举杯酒以让功,败则出死力以相救”。

湘军人才济济,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的著名军事将领,包括骆秉章、曾国荃、曾国葆、曾国华、江忠源、胡林翼、左宗棠、丁汝昌、彭玉麟、刘长佑、李续宜以及后来成为淮军首领的李鸿章等,皆官至总督、巡抚等大员,对晚清政局产生了重大影响。

湘军的兴起,使清代兵制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以往,清廷的绿营兵为土著世业,兵权握于兵部,归于中央。而湘军的募兵制度则大为不同,“兵随将转,兵为将有”,后世的北洋军阀也是按此建制。

                  ——2021年8月11日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