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手把花锄出绣闺,忍踏落花来复去。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于李飞。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怪依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沟渠.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葬?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一张美丽的图片,一首百读不厌的诗,我便又记起曾经认真的去背这首诗的日子了.不知道什么时候喜欢上<红楼梦>的,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够感悟黛玉的心情.也许是父亲的感染吧,他喜欢<红楼梦>,所以从我能够独立的读书的时候,我就读到过四册一套的<红楼梦>,也看过陈晓旭版的电视剧<红楼梦>,就是前几天午休的时候,闲下来,我在PPLIVE上也曾欣赏了<红楼梦>,恰巧是大观园鼎盛的时期和衰败的时期的两集,从平静到不平静,为宝黛彼此知心的感动,和为宝黛不能依守的痛,都清晰的印在脑海里,挥之不却.
我还不是纯粹的了解<红楼梦>的人,但是我还是痴迷它的,每当看到关于<红楼梦>里的评析,我总是认真的坐下来看一看,惠性方灵的黛玉,文采精华不屈不挠的探春,薛宝钗的完美的虚伪(也许偏击了),便是王熙凤的辣,紫娟的忠心,袭人的平和与不露锋茫,和晴雯的锋茫毕露,鸳鸯誓绝鸳鸯偶,能够息事宁人的平儿的一幕幕,无论什么时候想起来都能够在心底描绘的出来,感觉出来.我常常用心去体会<葬花吟>. 仿佛就能看到当初黛玉手把花锄出绣闺那种凄凉的滋味.耐人寻味,也许正是因为当时特殊的历史环境,所以才造就了黛玉这样一个才思敏捷,才华横溢的人吧,然后才有"天尽头何处有香丘"的感叹.
"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欠命的,还了命,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冤冤相报实非轻,分离聚合皆前定。欲知命短问前生,老来富贵也真侥幸。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这些话很精典,仿佛就这么几句便说尽了红楼之事,也仿佛这几句话就解开了大观园诸多女孩们的心结,无论是"木石前盟",还是"金玉良缘"。
在《红楼梦》的十二金钗中,我最喜欢黛玉。“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孤高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醒时幽怨同谁诉,哀草寒烟无限情”,在诗的王国里,她仿佛一个精灵,有着敏捷的才思,诙谐的语言.葬花吟自不必说,<秋窗风雨夕>中的秋字诗,将淅沥的秋雨和冰冻的心情柔和的天衣无缝,咏白海棠里"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的精辟,菊花诗里的咏菊,问菊和菊梦将菊融入诗,诗里散着菊香."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的柳絮仿佛就在面前飘着."憔悴花遮憔悴人,花飞人倦易黄昏"便是因爱消得人憔悴一般,让人感受着那心碎.
在那个时代的爱情里,颦儿爱而不得的苦,都凝在诗中了,还有她洁净的灵魂,就是经久的日子流逝,而她的诗与她的人格都始终若水,清彻,悠长.
我又返回来看了看黛玉读书的样子,然后我准备停笔了,虽然我知道还有许多的对潇湘妃子的话没有说尽,也没有专拾了黛玉葬花的图片来配这文章,只是想,红楼是读不尽的,美是永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