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用一句话总结《定位》的内容,那就是找到并迅速占领潜在客户的心智,成为第一,而不是第二。
要理解这句话并不难。比如我们说到可乐,首先想到的是可口可乐;说到空调,首先想到的是格力;说到搜索,首先想到的是百度;说到手机,首先想的是iPhone……这些产品就是已经占据我们心智的品类选择,我们会不假思索,脱口而出。
除了占领心智,成为品类第一,才是最重要的。我们都知道第一个获得奥运冠军的国人是许海峰,却不知道第二个是谁;都知道世界最高峰是珠穆朗玛峰,第二高峰知道的人就不多了;第一个为电影票房下跪的人是方励,第二个下跪的人是谁都不知道。大量数据表明,领导者的市场份额一般是第二名的两倍,第三名的四倍,而且这个比例不会轻易的改变。
战国时曾有王霸之学,史记载李斯曾从荀卿学帝王之术,后来辅佐秦王嬴政成就霸业。定位的理论也可以理解为成就企业和个人的王霸之学。
定位的产生源自于选择的暴力。随着商业的繁荣,每个品类可供选择的产品太多了,比如选汽车,可能会有几百个品牌;选手机,除了苹果、三星、还会有华为、小米、OPPO、VIVO;选电脑,会有戴尔、联想、惠普、索尼等等,因为每个企业都大力发展品牌或追随品牌,在同一个品类下,产品同质化很强。而根据《定位》作者特劳特的研究,人对每个品类的心智空间只有两个,这就是所谓的二元法则,只有做到数一数二,才不会在客户的心智中被淹没。
对于已经明确的领域,定位的出发点并不是研究自己的顾客和产品,而是竞争对手。这就改变了很多企业坚持的顾客导向原则,因为面对有限的心智资源,只有以竞争者为导向才能赢得定位。当然对于能够找到新的品类领域的品牌来说,因为没有竞争对手,抢占心智就会更容易。
寻找定位的过程需要避开竞争对手的强项,分析他们的弱项予以突破,从而找准自己的位置。比如百事可乐是基于可口可乐弱项(老一辈的可乐)而定位出新一代年轻人的可乐的位置;宝马避开了奔驰尊贵的定位,找到了驾驶乐趣的定位。
当然,寻找到自己的定位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需要的是对整个市场的清晰把握,尤其是对潜在顾客心智的研究。
在找到自己的定位后,还需要迅速落地占领用户心智,借助信用背书和持续的传播手段,坚持始终如一的单品牌战略,即一个产品,一个品类。
在我看来,对定位概念的理解并不难,难的是对用户心智的研究和把握,更难的是在找到自己的定位后如何占领客户心智,因为光靠一个概念也赢不了市场。
最后吐槽一句,尽管为经典,本书能挤掉的水份也很多,尤其是在强调定位的作用上花了大篇幅佐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