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楚辞·九章·抽思(四)


昨天我们聊到,屈原对楚怀王背弃诺言感到失望和愤懑。他原本与君王有深厚信任,但君王中途变心,甚至对他傲慢无礼,最终失信并迁怒于他。诗中充满悲愤与哀怨,展现了屈原忠而被谤的苦闷心境。

愿承间而自察兮,心震悼而不敢。

我本想找空闲向你解释明白啊,可一直心里害怕不敢倾吐。

承间:找个机会。

这句诗是诗人心理矛盾的描写,诗人渴望进谏,并试图寻找机会向君主表白心迹,又因君王反复无常而畏惧触怒,最终“不敢”行动。这种进退两难的挣扎,反映了屈原在政治理想与现实困境间的撕裂。

悲夷犹而冀进兮,心怛伤之憺憺。

我悲伤犹豫,可仍想对你说啊,真是苦啊,满腹悲伤不能诉。

夷犹:犹豫不决,进退两难的状态。

冀进:希望进谏或有所作为。“翼指希望,“进”指进言或前行。

憺(dàn)憺:忧心如焚、焦灼不安的状态。

怛(dá):指悲痛、忧伤;“伤”即伤痛去。形容内心极度痛苦。

这句的描写,诗人通过三组表恐惧痛苦的词汇叠加,形成情感递进:震悼→怛伤→憺憺。徘徊中仍存希望,但痛苦更加剧烈。

兹历情以陈辞兮,荪详聋而不闻。

我把这情形向你陈述啊,可你假装耳聋不肯听。

历情:指详尽陈述内心真情,“陈辞”即秦都区。诗人试图向君主坦露心迹,态度诚恳。

详(yáng):通“佯”,假装。“详聋”揭露统治者忽视的冷漠姿态。“不闻”字强化了沟通的彻底失败。

这句诗以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表达了忠而被谤、忧愤难言的沉痛情感。

诗人怀抱赤城,却遭到君王的刻意疏离。“详聋”一词尖锐点明:并非君主不明真相,而是拒绝倾听,这种主动的背弃比误解更令人心寒。

固切人之不媚兮,众果以我为患。

本来正直的人就不会献媚啊,群小真就把我当成害人精。

切人:直率坦诚的人。“切”有“恳切”“正直”之意。此处屈原自指其刚直不阿的性格。

不媚:不谄媚、不阿谀逢迎。体现屈原坚守原则,拒绝迎合世俗的态度。

以我为患:视我为祸患。因屈原不妥协的态度触怒权贵,招致排挤。

这句诗是诗人对腐朽社会的批判,直言不谄媚反而成为了众人的眼中钉肉中刺。表达对楚王昏聩、群小谗言的愤懑,以及自身高洁不群的孤寂。

初吾所陈之耿著兮,岂至今其庸亡?

当初我所说的是那样明白啊,难道至今你就把它全遗忘?

耿著:明白清楚。

庸:乃,就。亡(wàng):通“忘”,忘记。

诗人通过鲜明的今昔对比,构建了一个充满张力的情感空间。“耿著”二字如金石相击,既凸显当初谏言的清晰明朗,又暗含对现时遗忘的痛心疾首。而反问句式“岂至今其庸亡”更是将情感推向高潮,其中“庸亡”的诘问,既是对君王的失望,更是对理想未泯的执着。

何独乐斯之謇謇兮,愿荪美之可光。

为什么我爱忠心耿耿地向你进言,就是希望你的美德更加光大发扬。

謇(jiǎn)謇:忠直敢言。

这句诗展现了诗人对理想和信念的执着追求。“謇謇”二字特别动人,这种反复强调的忠诚,让人联想到竹简被一次次刻写的痕迹。诗人明知前路艰难,仍选择不断进谏。“可光”二字包含着让美德如日月般普照的期待。

最后,诗人采取了自我剖白的方式,当诗人转向内心独白时,那种孤独感尤为强烈。就如诗人面对镜子同自己说话,既是对君王的劝谏,也是对自己的精神告解。

今天的学习就到这里。我们明天继续!

备注:1. 图片来自网络,侵之必删。
          2. 文章部分释义及赏析资料来自网络。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九章·抽思》是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创作的骚体诗,为其在汉北期间所作,它是《九章》中的一篇。全诗以“抽绎愁思”为核...
    碧彧阅读 631评论 8 51
  • 昨天我们简单介绍了屈原的《九章·抽思》。全诗以“抽绎愁思”为核心,通过深沉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屈原遭谗被逐后的忧愤与...
    碧彧阅读 534评论 6 48
  • 心郁郁之忧思兮,独永叹乎增伤。 心里的忧愁万分郁结,孤独地唉声叹气不断悲伤。 思蹇(jiǎn)产之不释兮,曼遭夜之...
    岁聿其莫阅读 980评论 0 7
  • 抽思 屈原 心郁郁之忧思兮,独永叹乎增伤。 思蹇产之不释兮,曼遭夜之方长。 悲秋风之动容兮,何回极之浮浮! 数...
    耳一文阅读 317评论 0 24
  • 九章先秦:屈原惜诵惜诵以致愍兮,发愤以抒情。所作忠而言之兮,指苍天以为正。令五帝使折中兮,戒六神与向服。俾山川以备...
    To者也阅读 456评论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