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们聊到,屈原对楚怀王背弃诺言感到失望和愤懑。他原本与君王有深厚信任,但君王中途变心,甚至对他傲慢无礼,最终失信并迁怒于他。诗中充满悲愤与哀怨,展现了屈原忠而被谤的苦闷心境。
愿承间而自察兮,心震悼而不敢。
我本想找空闲向你解释明白啊,可一直心里害怕不敢倾吐。
承间:找个机会。
这句诗是诗人心理矛盾的描写,诗人渴望进谏,并试图寻找机会向君主表白心迹,又因君王反复无常而畏惧触怒,最终“不敢”行动。这种进退两难的挣扎,反映了屈原在政治理想与现实困境间的撕裂。
悲夷犹而冀进兮,心怛伤之憺憺。
我悲伤犹豫,可仍想对你说啊,真是苦啊,满腹悲伤不能诉。
夷犹:犹豫不决,进退两难的状态。
冀进:希望进谏或有所作为。“翼指希望,“进”指进言或前行。
憺(dàn)憺:忧心如焚、焦灼不安的状态。
怛(dá):指悲痛、忧伤;“伤”即伤痛去。形容内心极度痛苦。
这句的描写,诗人通过三组表恐惧痛苦的词汇叠加,形成情感递进:震悼→怛伤→憺憺。徘徊中仍存希望,但痛苦更加剧烈。
兹历情以陈辞兮,荪详聋而不闻。
我把这情形向你陈述啊,可你假装耳聋不肯听。
历情:指详尽陈述内心真情,“陈辞”即秦都区。诗人试图向君主坦露心迹,态度诚恳。
详(yáng):通“佯”,假装。“详聋”揭露统治者忽视的冷漠姿态。“不闻”字强化了沟通的彻底失败。
这句诗以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表达了忠而被谤、忧愤难言的沉痛情感。
诗人怀抱赤城,却遭到君王的刻意疏离。“详聋”一词尖锐点明:并非君主不明真相,而是拒绝倾听,这种主动的背弃比误解更令人心寒。
固切人之不媚兮,众果以我为患。
本来正直的人就不会献媚啊,群小真就把我当成害人精。
切人:直率坦诚的人。“切”有“恳切”“正直”之意。此处屈原自指其刚直不阿的性格。
不媚:不谄媚、不阿谀逢迎。体现屈原坚守原则,拒绝迎合世俗的态度。
以我为患:视我为祸患。因屈原不妥协的态度触怒权贵,招致排挤。
这句诗是诗人对腐朽社会的批判,直言不谄媚反而成为了众人的眼中钉肉中刺。表达对楚王昏聩、群小谗言的愤懑,以及自身高洁不群的孤寂。
初吾所陈之耿著兮,岂至今其庸亡?
当初我所说的是那样明白啊,难道至今你就把它全遗忘?
耿著:明白清楚。
庸:乃,就。亡(wàng):通“忘”,忘记。
诗人通过鲜明的今昔对比,构建了一个充满张力的情感空间。“耿著”二字如金石相击,既凸显当初谏言的清晰明朗,又暗含对现时遗忘的痛心疾首。而反问句式“岂至今其庸亡”更是将情感推向高潮,其中“庸亡”的诘问,既是对君王的失望,更是对理想未泯的执着。
何独乐斯之謇謇兮,愿荪美之可光。
为什么我爱忠心耿耿地向你进言,就是希望你的美德更加光大发扬。
謇(jiǎn)謇:忠直敢言。
这句诗展现了诗人对理想和信念的执着追求。“謇謇”二字特别动人,这种反复强调的忠诚,让人联想到竹简被一次次刻写的痕迹。诗人明知前路艰难,仍选择不断进谏。“可光”二字包含着让美德如日月般普照的期待。
最后,诗人采取了自我剖白的方式,当诗人转向内心独白时,那种孤独感尤为强烈。就如诗人面对镜子同自己说话,既是对君王的劝谏,也是对自己的精神告解。
今天的学习就到这里。我们明天继续!
备注:1. 图片来自网络,侵之必删。
2. 文章部分释义及赏析资料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