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旗回来,强迫自己坐在电脑前写些东西。
开始写日志是在零三年,空间刚出来的时候。那时候也没有想到会一写写这么多年。很多事情就是这样,做的时候你也不会去想能做成什么样,会做到什么时候。就是一天一天一点一点的做着。等做了很长时间以后回头看,发现居然已经做了那么多。甚至自己都会惊叹一声:天啊!
我很反感那些多少天速成的书。曾经不止一次的被人问过,我想把电脑用的如你这般溜得用多长时间?我说我也不知道,反正就我来说,从十岁左右开始接触电脑,至今已经十多个年头了。你若问我怎么学的,其实我也不知道。很多东西我也没有用过,但是上手就会用。这就是一个经验的积累。Excel编辑公式难么?Word排版难么?都不难。厂商为了让用户更好地上手,交互现在做的非常简单。可就是这样我们也懒的去学。当自己用到其中的某项功能时,就开始痛恨没有好好学,发一顿牢骚过后,该不学还不学,糊弄过去也就糊弄过去了。在这样一个信息过剩的时代,我们接触的东西能有什么不同呢?无非就是有人留心记了,有人把它抛在脑后而已。等到该用的时候,就求助于各类速成方法。
在知乎看到过一个回答,作者把我们平时做的事情按照收益和半衰期划分在四个象限里,我们现在更多的都是在短半衰期这个象限里做事。比方说打游戏、看韩剧。这些事情短时间内带给我们的愉悦度很高,但是收益非常低。再加上智能手机的出现,我们的碎片时间不断地被智能手机切成更碎的时间。当三年五年回头再去望的时候,花在智能手机上的时间并不少,可是并不能连成一个整体。碎片还是碎片。而那些会给我们带来很高收益的活动,往往半衰期非常长。比方说练一手好字,学一门技能。最容易出现的现象就是,心血来场想学了,头几天还能坚持,坚持了几天以后就找各种原因削减在学习上的时间投入,到最后也就不了了之了。
乔布斯在斯坦福演讲中说到“Connecting the dots",伟大的事业,伟大的人生都是这一点一滴的细节的积累。人生有时候就像是龟兔赛跑,我们总是觉得自己是兔子,比乌龟有着更好的先天优势。所以乌龟还在那里一步一步的挪动的时候,我们就躲在树荫下偷懒。等猛的回过神来,乌龟早已经冲过终点线了,我们却依旧在那棵树下。这样的结果就是经常听到有人说:“他?我比他不知道强多少倍,只不过是他命好,所以这几年发展的比我好罢了。”单单是命好么?命运为什么垂青一个天赋都不如你的人呢?是老天瞎了,还是他安排命运的时候就干脆是扔骰子安排的。
量变引起质变。哲学上的东西,讲的次数多了就变的说教意味很浓。只有当你幡然醒悟,到了“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时候才会喟叹一声:古人诚不我欺。人到了那个境界并不重要,关键看心在哪里。
扯点别的。
很久没写日志了,甚至日记都没怎么写。每当忙开了,思维就很容易被打断。看到一些好的东西,可能没等我好好去想想,甚至没等我看完,就又有新的工作要去做。很难形成一篇日志。可是正当我强迫自己坐下来写些什么的时候,却又写着写着就回到了高中时写论文的套路上:总分总、开篇、论点、论据、收尾。比高中时候更糟的是,现在思维碎片化的厉害,成文的日志经常前言不搭后语。六哥当年说作文写的好不好完全在于你的思维深不深是很有科学依据的。
未来这一周可能有个空闲时间,准备再想想怎么能够克服思维经常被打断这样的现状。希望有办法的同学能不吝赐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