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纯植字〗 【深圳 张安立】↓
————————————————————
《处暑出暑》
立秋不久今处暑,炎炎夏热将歇住。西风拂衣又挽袖,清清新凉正开头!
处暑即为去暑,是炎热离开的意思。“处”含有躲藏、终止意思,“处暑”表示炎热暑天结束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处,去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处暑,暑气终止之意,字面而言可理解处暑出暑亦去暑,总括一起都是离开结束之意。
立秋半月,三伏全出,与此同时,暑天亦是同样出完,因此处暑即有“出暑”之寓意。此时此景虽未迎来大幅降温,但是秋凉之意,却也开始弥漫。
今逢处暑,因此自今天起,天气一天一天降温,体感有知明显转凉,气候炎凉冷热由此分界。处暑是秋天的第二个节气,二十四节气中第十四个节气。
时至处暑,已到了高温酷热天气“三暑”之“末暑”,意味着酷热难熬的天气到了尾声。处暑貌似与夏天有关,实则夏天早已离去,而秋天已来半月了。如此看来,处暑在二十四节气中其实还是一个比较独特的存在,或者形容比较特立独行、比较另类,正如俗话所说的“不按常规出牌”。二十四节气有“三暑”,即小暑节气、大暑节气、处暑节气,按顺序分别为初暑、中暑、末暑。“三暑”中间还有一个“立秋”节气,立秋之后才是处暑,酷暑时间比较长。不仅如此,而且在小暑、大暑、立秋、处暑四个节气中间还夹带着一个三伏天,直到现在处暑节气,三伏天也正好结束,因此,处暑可谓压轴之戏,也是夏热与秋凉的分水岭。但是,有点意思的是,夏天已经离去整整一月,秋天也在度过两个节气,然则古人却将立秋起至秋分前这时段称之为“长夏”。另外,有一首诗《处暑》(作者:左河水)正好描绘了夏秋之际的景象:“ 一度暑出处暑时,秋风送爽已觉迟。日行南径斜晖里,割稻陌阡车马驰。”
处暑来临,标志着暑气慢慢消退,天气从炎热向凉爽过渡,虽然处暑代表着炎热暑天结束了,但还没有真正凉爽,真正明显感觉有凉意一般还得等到白露节气过后,因此还要预防“秋燥”。处暑之后,中国华北、东北、西北的雨季结束,开始进入一年之中秋高气爽的最好天气。
处暑时节不宜过早添衣,虽然秋天已来,但夏热犹存。昼夜温差较大,气温不定,容易回升。如果过早添衣,气温忽升忽降,既易出汗又易着凉,进而导致伤风感冒。医学名言“春捂秋冻、不生杂病。”颇有道理。
处暑时节,人体出汗明显减少,水盐代谢功能逐渐恢复平衡,进入生理休整阶段,机体于是出现疲惫感,产生“秋乏”。 化解“秋乏”, 要保证充足睡眠,早睡早起,避免熬夜; 饮食清淡,宜多吃西红柿、茄子、马铃薯、葡萄和梨等食物。处暑之后,秋意渐浓,正是畅游郊野、迎秋赏景、登高望远的好时节。秋季运动可选择快走、登山、打球等,对于老年人来说,运动要以“不累”为标准。运动时间最好选在早晚,中午由于室外天气仍然炎热,要避免户外活动。
处暑时节,中国大部分地区农作物包括林果陆续进入成熟期,农民加紧采摘,抢抓农时,进行水稻施肥、除草等田间管理。暑热长对于农作物长势和产量有利。“处暑谷渐黄,大风要提防。”处暑以后,气温日夜差别增大,由于夜寒昼暖,作物白天吸收的养分到晚上储存,因而庄稼成熟很快。农事谚语:“处暑好晴天,家家摘新棉”、“处暑三日稻有孕,寒露到来稻入囤”、“处暑满田黄,家家修廪仓”等,都说明处暑节气后,作物很快要收获了。
处暑的民俗活动很多,如吃鸭子、放河灯、开渔节、煎药茶、拜土地公等等。 例如,吃鸭子这一项,就充满生活气息:“七月半鸭,八月半芋”,古人认为农历七月中旬的鸭子最为肥美营养。处暑这天,老北京人都会去买处暑百合鸭,而江苏地区,做好鸭子菜要端一碗送给邻居,正所谓“处暑送鸭,无病各家”。
自古以来,祖国的文人墨客在处暑时节都留下了很多美不胜收的文字,诸如:“天高云淡,露浓于野”、“池上秋又来,荷花半成子”、“疾风驱急雨,残暑扫云空”、“袅袅秋风起,最美人间秋”、“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等等,好个处暑时节,这个真应了“却道天凉好个秋!”
处暑时来已秋后,秋后迎来作物熟。炎蒸高温告退去,天气新凉忽可悟!
二O二五年八月二十三日处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