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的家长,大多存在着对孩子过度关心和担忧的现象,他们害怕孩子在学习成绩上落人一步,害怕孩子在生活上遭罪吃苦,或是人际关系上遇到打击,再或是行为习惯上放任随性等。
说真心话,看到这些家长,我内心两种感觉,一是欣慰,毕竟能关心孩子到焦虑的程度,可见用心良苦,对孩子而言的的确确是一种幸福;二是不安,家长过度关注会让孩子难以承受,还会使孩子产生莫名的情感焦虑,甚至造成不必要或无法挽回后果。
这几天有家长电话里告诉我,孩子学习习惯很不好,态度也不认真,甚至出现应付作业情况,在家怎么说都不听,自己焦虑不堪,不知道该怎么办,让我帮忙。
我听了之后,首先问了几个问题:①孩子是否明显厌学情绪了?回答:没有。②孩子在这样的状态下成绩是否持续走下坡路?回答:一直上升中,年级也比较靠前。③按照你的方法孩子会不会厌烦?回答:会,现在都已经不听说了。最后这位家长告诉我,自己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孩子的成绩明明可以再提高几个档次的,真担心她现在的状态到后来前功尽弃。
我特别理解家长的心情。试问有哪位家长不想让孩子更好或者完美无缺呢?又有哪个家长不希望自己孩子总是出类拔萃,名列前茅呢?
然而,这里便存在一个评价孩子的双重标准的问题。家长普遍对自己孩子学习进步要求严,苛求多,总感觉自己孩子成绩再好仍不够理想,仍努力不够,而看别人家的孩子,则处处都好,恨不能让自己的孩子拥有别人孩子全部的优点和长处。总之,高标准要求自己,大尺度包容别人。或许这和亲情有关,是自然的本能流露吧。
但是,现实的社会,孩子的成长哪有处处完美呢?不完美,才是常态。正是因为常态,我们才送孩子学习,因为常态,才有了不懈的努力,才会有不断的成长。
每个孩子都是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存在,人人有特点,个个有优点。这个道理相信家长朋友都赞同,只是在行动时往往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压制不住自己的脾气,甚至管不住自己的爱说的嘴,爱凭多年人生感悟教育孩子,试图最大限度减少孩子走弯路和碰壁的机会。
知行合一真的太难做到了。当我认真回顾自己孩子成长过程中自己的思考、态度与做法,分析近段时间接触的前来求助的家长的语言行为时,我发现多数家长确实会产生焦虑的,共性原因有如下几点:
一是不注重学习提高,自己成长的速度赶不上孩子的前进步伐。孩子的学段在逐年提高,而自己除了原有的学习经历、社会阅历和人生体验之外,在教育孩子方面,很少主动学习,特别是经验之外的科学理论,缺乏理论武装,不懂孩子思想行为特点,不能与时俱进,于是便导致看不懂孩子,不理解孩子,没有足够的底气放手孩子,让孩子按照他自己的规律成长。
这方面,只要问一下家长朋友:孩子都上学多年了,你结合孩子的学段认真读过多少关于培养孩子的书籍?即可!
二是不注重灵活应用,自己原有理论太充分,经验很丰富却不能结合自己孩子的特点灵活运用。自己的孩子与别人家孩子终究是不同的,阅别人孩子再多,接触相关案例再丰富,那也只是众多别人的个案,自己孩子鲜活的个性特点,从小到大的成长环境,接触到的书籍媒介,遇到的同学老师等都有不同,需要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机械死板的照抄照搬,只能把孩子烦死,将自己累死,两败俱伤。
这方面,看看一些家长朋友说话的语气和态度便可以一清二楚,特别是受过一定教育但还不充分需要继续提高的家长,更会如此。
三是不注重兴趣培养。生活安逸,工作无忧,闲暇时间太多却没有属于自己的兴趣爱好。他们会以爱的名义把自己的主要精力倾注在孩子成长的每一个细小的环节上,特别关注文化课成绩的变动,时时提醒,处处监控,经不起任何风出草动,孩子的每一次失误都有可能摧毁自己的整个教育理念,打碎自己的那颗玻璃心。
这方面,不妨关注下家长朋友的业余生活,顺便问一下他们在文学、艺术、体育运动等方面,最擅长什么,即可了解。
当然,让家长产生焦虑的原因还有多方面,比如孩子真的出现了厌学,出现了身体不适,出现了孤僻抑郁,出现了人际关系的不和谐等,都容易让家长焦虑。
此时此刻,我在想,焦虑或许是一个不能回避也回避不了的话题,与其焦虑,倒不如共同想办法改变,使之减少。为此,我结合自己的有限认知,提出如下几点不成熟的建议,希望对家长朋友有所帮助:
一是更新认知,调整评价孩子的标准,真正明白我们需要一个什么样的孩子。可以从身心健康、道德品行、生活态度、学习习惯和考试成绩等方面切入,与自己进行一次深度的心灵对话,以求取真实的结果。
二是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扩大自己在育人方面的视野,用最新的科学教育理论武装自己,让经验和理论相互补充,丰富自己的头脑,增进培养孩子以及与孩子共同成长的智慧。
三是尊重个性,分清你我,既要活出精彩的自己,也要给孩子足够的成长空间,遵循孩子成长的规律,关心而不溺爱,帮助而不替代,规范而不伤害,让孩子在有氧的空气里愉快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