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说,这是一部职场官场教科书。
其实不止。影片改编自老舍先生的同名小说,将背景定在1940年抗战时期的大后方重庆,通过一个农场,浓缩了中国那个年代大部分人的为人处世,人情世故。
1.丁务源
电影中的农场主任丁务源由范伟饰演,这个角色是整部电影的核心。范伟成功将丁务源这个角色的圆滑世故、左右逢源刻画的入木三分,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整部电影下来,丁务源的形象从来都是有条不紊,处变不惊。上周旋于许老板、许老板三太太和股东女儿佟小姐之间,筹备送礼,投其所好;下融入进农场员工和能帮自己讨好佟小姐、给自己带来利益的秦妙斋之中,默许员工赚取蝇头小利,与秦妙斋在内的所有人称兄道弟。
影片一开始就是丁务源穿戴整齐,对着镜子模拟给三太太送礼时要说的话。这么一个细节他都要排练,为的就是给三太太和佟小姐她们留下好印象。给他们送鸡鸭鱼肉,帮佟小姐找到上乘毛笔,主动承办许家小少爷寿宴。
而事实也证明他的目的达到了,三太太在许老板面前经常对丁务源赞不绝口。后来丁务源险些被新来的主任取代,也是三太太建议许老板留下他,让他做副主任。
丁务源去重庆时会受人之托,买回各种高档昂贵的东西,谦虚的收下员工给的不菲的钞票,并在麻将桌上赢得大家的赌钱,一面亲和的说着“咱们麻将桌上没有主任,只有兄弟。”
起先我以为员工会对此有怨言,后来发现其实他们都是心甘情愿。
丁务源会默许员工怠工,甚至默许他们私自拿取农场的鸡蛋、收下卖猪菜的钱,偏偏待人态度又温和谦逊,完全没有架子。
因此员工们对他信任而依赖,根本不会在乎平时托他买东西给的钱和输给他的钱。他们都知道,只有丁主任的位子牢固了,他们才有利可图。而后来新来的尤主任许诺他们的“收益好了可以加薪”,于他们而言太过遥远。他们宁可把握好眼前的利益。
有一幕丁务源和小跟班寿生在河边走着,寿生提到战乱,丁务源感慨:“苟全性命于乱世,能有这条命活着就好。”这便是他的处世原则了。
而他所谓的“苟全性命”,不是默默无闻无欲无求,而是要将手中已有的东西牢牢握紧,为此已经习惯无声之中耍尽手段,一切利益至上。
所以在最后秦妙斋没有价值之后,他果断透漏消息给宪兵队,让他们抓走了前日还兄弟相称的秦妙斋。对待对手,最后更是在秦妙斋怂恿大家讨伐尤主任后,坐收渔翁之利,“委婉”的劝说尤太太让尤主任辞职。
自始至终,他似乎从来都是一副憨厚温和的好人形象,不动声色的守护着自己的利益。
2.秦妙斋
秦妙斋的出现似乎有些突兀,偏偏又水到渠成的推动着故事发展。
他舌灿莲花,满口花言巧语,谎言说的理所当然。不给房租却死皮赖脸赖在农场不走,和人赌输了拿花生米抵押。但丁务源发现了他的利用价值——讨好佟小姐。
面对佟小姐,这个不学无术,没什么真本事的人凭借着几句外语、几首诗词、及其优秀的“忽悠”能力成功获得芳心,甚至出钱帮他筹办画展。
任何时代大概都会有这么一批人——没有真才实学,却偏偏能靠坑蒙拐骗行走四方,似乎混的还不错。
只是这个角色也够卑鄙,给尤太太下套,诬陷尤太太“偷鸡蛋”,怂恿众人赶走真正有才华的留学博士尤主任。
可惜他终究还是没能斗得过丁务源,最后在自己的利用价值被用尽之后,毫无防备的被抓。
3.尤大兴
尤大兴代表了那个时代想打破陈旧腐朽的规则制度,进行改革的知识分子形象。
他雷厉风行,有实际能力和较高文化水平,能够真正为农场的利益着想,而不是一直敷衍。
在他的眼中,那些工人“就像是没有被开化的虫子,只知道吃喝偷懒,是最最低等的生物。”
因此他不屑于与他们同流合污,更不屑于迎合他们。说让秦妙斋走就直接赶人,说辞退工人就限定日期让他们搬走。但他一个人终究没办法对抗一群思想守旧且对他深怀敌意的群众,最终败给这些他眼中的“乌合之众”。
电影的最后一个镜头停在了尤太太俯瞰农场的背影,她渴望稳定,曾经希望可以一直留在这里。
这个美丽温婉的女子只是用自己的努力,做着自认为对丈夫好的事情:替他向丁务源说好话,多次表示希望丁务源“多关照”;收下被辞退的工人送的礼,答应替他们劝说尤大兴。
尤大兴出国四年,没有带着妻子,因此他们的价值观是完全不同的。尤太太无法理解他的先进思想,她只知道,“讲道理是要吃拳头的。”
因此她认为,“我得让他们觉得我是跟他们一起的,这样我就能替你说话了”。
可惜她低估了这个看起来像世外桃源的美丽风景之下,那些工人们的人心险恶。因此到最后被诬陷时只能惊慌失措的去找丁务源帮忙。
电影中的故事似乎只会出现在中国——独特的中国传统之下特殊的时代特点。
丁务源在劝慰尤太太时一开始就说:“咱们先不管谁好谁坏,谁是谁非,先把问题解决了”。尤太太频频点头赞同。
这也是电影中——或者说电影背景下那个时代的处事逻辑,可以不分是非黑白,凡事息事宁人为先。
整部影片在梅峰导演基于对电影美学的考量之上,采取了全黑白影像,呈现出独特的年代质感,让观众更容易被带入其中。用了大量的固定镜头,徐徐讲了这么一系列发生在农场的故事。
影片中我们可以评论秦妙斋是否卑鄙,可以评论尤大兴是否不懂变通,但我们无法评论丁务源的对错。
最后三太太再次质疑农场为何会赔钱时,丁务源回答:“明年吧,等农场步入正轨,收益应该不成问题”。
但我们都清楚,一切都没有改变,无论是丁务源还是那些工人,依然是得过且过,只顾眼前的心态。类似的故事只会重复发生,至于何时会有进展,或许就如尤大兴所说:
“这不是一两个人的能力就能做到的。只有历史的车轮无情的往前走,才能碾压出新的时代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