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肚子
“从南京到北京,买的没有卖的精。”这是一句老话,解放前就有,大概30年代就有。
意思是说买卖双方讨价还价,砍价砍到最后价格会很低,买家一般以为自己买到很便宜的东西,卖家一般会说自己是赔本卖的,其实卖家赔本的可能性不大,只有卖家知道进货的底价,买家一般是不会知道底价的。买家自认为自己赚了便宜,其实卖家心里总是比买家心里清楚。
到底谁赚了?只有卖家清楚,买家总是被动的。
我觉得这句老话现在有些落伍了。网络经济时代信息漫天飞扬,买卖商品的“底价”已不再是卖家秘密,卖家也不能再独霸一方,只要遵循市场经营秩序,谁都可以做卖家。相反,我倒觉得买家越来越“精”了。何以言此呢?
大家知道,现在是买家的市场,卖家为了争取更多的买家,都在挖空心思,想尽一切办法促销。如定制自己的专属商品、实行会员制、设立会员日、无条件退货、先尝后买、几公里内免费送货上门……这些促销手段已经成为当今卖家的“精”到之处。而买家则钻了卖家这些“精”到的空子。
比如说,买家想从网上买衣服,不试穿又担心不合适,所以就先去卖家的实体店试穿好了“买”回去,再比照着网购,然后再利用卖家“无条件退货”这一条,轻而易举地就把衣服给退了,很“精明”地就赚到了部分差价。
再比如, 卖家的“会员日”大都有很多优惠商品,为了不造成冲突,卖家之间尽量选择不同的时间。这样以来,买家如鱼得水,乐此不疲,今日逛这家,明日逛那家…既买到了自己心满意足的东西,又淘到了便宜,岂不快哉、乐哉!
还有,卖家的“先尝后买”活动,的确吸引了不少“精明”的“买家”。他们借饭口的档儿在超市里尝尝这个,品品那个,一会儿功夫什么鱼、肉、蛋、奶,瓜、果、蔬、菜,既饱了口福,又圆了肚皮,还省了钱财,何乐而不为呢!
…… ……
所以,“从南京到北京,到底是买、卖哪家精”?叫我看呢,还得让“市场”来断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