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卢梭说过:“世上最没用的三种教育方法就是:讲道理、发脾气、刻意感动。”
太多父母,用自以为是的方式对孩子好,不关心孩子的情绪,以爱的名义伤害着他们的心灵。
《非暴力沟通》中提到:
他们习惯指责,而不是理解;习惯命令,去代替沟通。他们学不会道歉,也从来就不懂道歉。就像那句很出名的话:“父母在等我们道谢,而我们却在等父母道歉。”
有些父母,用打击孩子来赢得掌控权,而对孩子造成的伤害,往往会贯穿岁月。
曾经有网友分享过这个故事:
小时候家里来了客人,她很主动帮忙去倒茶,结果不小心水洒到了桌面,她的爸爸恶狠狠地骂她:“一点用都没有。”
其实她那时候也才7岁,人也没比桌子高很多。
爸爸的责骂,让她越来越惧怕参与家务,而越是这样,爸爸就越骂她没用。
我真想穿越时空,去拥抱那个7岁的女孩,告诉她,已经做得很好了。
或许如今她就会是一个开朗而又体贴人的女孩吧。
《小王子》里有一句话:“世界上最有征服力的武器是语言。一句话可以让一个人心情跌入谷底,一句话也可以让一个人重振力量。”
父母的语言,真的拥有改造孩子的力量。
多夸孩子,能让孩子从正面积极的行为里去汲取认同感。多为孩子加油,也让他们能更有自信,去挑战更多不可能。
孩子是通过行为和感受来认知的,他们才不按照成人世界的道理去行事。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也反复强调:跟孩子讲道理是最无效的教育。
说话是有技巧的,你得和她做到共情。甚至有时你不用说话,用行为来引导她,她自己就知道该怎么做了。
为了让小朋友刷牙,孙俪给孩子放了一部纪录片《高糖陷阱》,讲述的是一个6岁小孩的真实拔牙过程。
影片中,通过X光,我们可以看到小男孩的门牙全部被蛀空了。
这会带来什么后果呢?那就是,小男孩要一下子拔掉6颗坏牙齿。大人看着都心颤颤,何况小孩呢!
看完之后,还有哪个小朋友敢不刷牙了?通过纪录片,让孩子直接感知不刷牙这件事的严重后果,比以往给孩子说一百句强多了。
讲一遍孩子不听,你要相信,讲第二遍孩子还是不会听的。所以很多时候,不和他“讲道理”,小日子会过得舒爽很多。
比如孩子不爱吃饭,那就不用强迫他吃,当然,其他好吃的零食之类的都不给吃,让他知道饿肚子的滋味,就不会老嚷着、威胁着不吃饭了!
再比如,一个孩子在商场里,一哭二闹撒泼打滚要买玩具。这时候你跟他说,家里已经有太多这样的玩具了。
管用吗?绝对不管用。
你直接把他抱回家,这个时候千万别教育他,放他在房间里慢慢哭。你也别走,陪着他,因为他就是哭给你看的。等他哭累了,停了,你再来一句:还要哭吗?他要是还继续哭,你就继续陪着。
相信这么一次过后,他知道了,哭没用,就再也不会这样了。我们很多的父母,习惯孩子犯了错就批评,像唐僧一样说个不停。
不管对方能否接受,最终还无法理解沟通的失败。其实,关键点是让孩子体验行为带来的后果或者通过图片影像直接看到,并且承担一定的责任,才是为人家长教育的目的。
话说多了,孩子听烦了,不但没起到任何教育的效果,自己的威严也逐步下降了,得不偿失。
诺贝尔奖作家海明威曾说过,我们用两年学习说话,却要用一生来学会闭嘴。适当的“话少”,不讲道理,才是父母必学的功课。
总结一下有4个沟通技巧,供参考。
①把“你”字去掉,不带情绪讲事实
也许是为了让孩子记忆深刻,几乎所有父母,在想让孩子做或不做什么事时,都会忍不住带点情绪做批判,或故意说反话来刺激孩子。
比如,看见宝宝忘记关水龙头时,我会忍不住说:“你真不负责,总是把水龙头打开又忘记关!”
看见她忘记关灯,我又会很火大地说:“告诉你多少遍了,上完厕所要关灯!”
结果你也猜到了,他不会因为我的斥责而做出改变,反倒一副针尖对麦芒的样子。
那么,让我们换成这样的表述:
“宝贝,浴缸里的水快溢出来了。”
“厕所里的灯还开着呢。”
是的,使用描述性语言,避免了互相指责和埋怨,让孩子把注意力集中在“该做什么”上,当你描述问题,其实也就告诉了孩子该怎么去做。
记得,不要在描述性的表达前加“你”,让我们试着感受一下:“你把牛奶洒了,你把睡衣弄脏了,你把瓶子打碎了……”是不是感觉被埋怨,容易产生抵触情绪?
记住,我们要描述客观事实,而不是要跟孩子谈论“你做了什么”。
②把做与不做的“后果”告诉孩子
如果你想让孩子做或不做什么,最好让他了解做与不做的“后果”。
比如,当你想让孩子把没喝完的牛奶放进冰箱,你可以说:“牛奶不放回冰箱,就会变酸。”而不是像审犯人一样质问:“谁喝的牛奶,怎么不放回冰箱?!”
类似的还有“宝贝,墙不是用来画画的,弄脏之后会很难处理。”“饼干盒如果不盖好盖子,饼干就会变软,下一次你就不能吃了。”等等。
为什么我们告诉孩子“后果”,孩子就会主动配合呢?
原因其实很简单。
一方面,孩子学习了判断后果,产生了责任心,所以会做好。另一方面,孩子体会到了父母对他的信任。他会对自己说:“妈妈这么说,是相信我一旦明白了这些道理,就能做好。”
使用这个技巧有一个特别需要注意的地方:一定要去掉那些有攻击性味道的字眼。
比如“脏衣服应该放在洗衣筐里,不然会滋生细菌。你永远都学不会,是吧!”本来,告诉孩子脏衣服不放在脏衣筐里容易生出细菌,是很好的提示,但充满火药味的后半句却完全抵消了前半句的功劳。
③简单明了,不啰嗦不废话
让我们来比较一下长篇大论和简单词语的效果。
“宝宝,我跟你说了多少次,穿上睡衣,你就知道玩。你刚刚还答应我马上就穿好睡衣,我怎么没看出来你有什么动静!”
“宝宝,睡衣。”
孩子不喜欢说教和长篇大论,对他们来说,越短越容易记住,
④告诉孩子你的真实感受
有时候,你想让孩子做一件事,他不愿意做,而有时候,他想做的事,又会惹得你不高兴。
在这种时候,父母应该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因为,当父母在表达自己真实感受时,会显得更诚恳,而没有攻击性。
比如,当孩子打断了你说话,如果你说:“你可真没礼貌,总是打断我说话!”,就不如直接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如果我的话还没说完,就被人打断,我会很不高兴的。”
我以前也会担心,直接说出真实感受,孩子能不能接受。当然,这多少也是出于自己的面子想法,在孩子面前,不好意思让她看到:咦,妈妈怎么也像个小孩一样生气、伤心?
其实,让孩子学会在意父母的感受也是经营亲子关系的必修课。而且,孩子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脆弱,比起斥责他的父母,他还更愿意和诚恳表达自己感受的父母合作!
说说我的实践反馈吧:以前,我经常在对宝宝发火后,又后悔沮丧。后来,我决心说出我的感受。我告诉他:“现在,妈妈的耐心只有豌豆那么大了,你最好在它粉碎前就停止。”那么,他就会在意你的情绪而去做一些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