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联合人寿 吴晗
我非常赞同王坤老师课堂上的第一个观点,“演讲的目的是把观点或主张对听众说清楚”。“说清楚”这三个字不仅做起来不容易,更多时候我在演讲的时候连想清楚都很难。我以往的发言主要发生在工作汇报时,听众不是领导就是同事,比较少的情况下有合作公司的员工。如果对要讲的内容比较有自信,或者非常熟悉,那么我可能会在准备过程中,好好打磨语言,力图讲解清楚。如果是比太擅长的内容,可能语言就会比较偏学术,不那么通俗易懂,主要还是怕露怯。王老师的提醒非常到位,哪怕是在面对自己不那么擅长的事情,也要努力去让听众听懂、听清楚,毕竟演讲的目的是为了服务于听众的利益,进而实现自己的利益。如果不能打动对方,使听众获得共鸣,那么无论你用的词语多么高深、表面上看起来多么专业,也无法让对方从中收获,那么这个演讲就没有做到服务于听众的利益,也不能实现自己的利益。
第二个让我印象比较深刻的知识点就是眼神的交流。王坤老师很擅长与学员们眼神交流,基本可以做到不忽视每一个学员,无论是第一排最边上的盲区,还是最后一排距离较远的位置。而且他的眼神交流很有分寸感,不会让你觉得太过受在意,也不会让你觉得交流不真诚。以往我的演讲比较少会与听众眼神交流,虽然眼睛是在看听众,但是就像没有聚焦一样,不会特别注意到具体的哪一位听众,这样就有点空洞。好的眼神交流会增强演讲的感染力,能使得听众感觉到演讲者的巨大掌控力,从而在听的过程中放下自己的观点,能跟随演讲者的思路去感受。我也遇到眼神交流过于专注于某一位听众身上,从而使得该听众产生压力大情况。某一次,一位同事演讲,由于话题较为冷门,很少有听众配合回答问题,有一位比较感兴趣且很配合的同事,一连回答了好几个问题,后面演讲者的眼神总是集中于该听众身上,让人觉得是抓门为这一个听众做的演讲,不仅让其他听众更高没有兴趣,而且使该听众产生压力。所以,我觉得在整个授课的过程中,王坤老师不仅讲解的内容很好,而且整个授课也给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
第三个我既赞同又保留意见的观点是演讲内容的串联结构——“风筝结构”。我们中学所写作文大部分就是这个结构,也是议论文的常用结构“论点+论据”。这个结构,我一点不反感,确实是会让演讲者和听众的思路都很清晰,而且一上来就是观点,主抒胸臆,不浪费大家的时间。至今,我在工作中写报告,用的还是这个结构,可谓“百用不厌”。但是,我自己觉得演讲还应该具有艺术性。可能听多了教科书式的演讲模式,我近期更喜欢听一些意识流派的、或者结构痕迹不那么重的演讲,会让我更放松,不会让我产生一种“你就是要向我输入观点”或者“你就是要说服我”的对抗思想,这样反而可能会在潜意识让我更容易接受你的观点。我的这种想法跟当下很多年轻人喜欢的、流行的“佛系”、“小确幸”文化类似,大家从小到大听多了说教,听多了道理,就想听一些内容比较小众,或者形式上看起来没有那么正派的话题。受制于我们课程时间的影响,仅仅两天,希望下次有机会能听王老师把其他的演讲结构也讲一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