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是一名土生土长的福建人,却一直住在闽东南沿海。一直以为,丘陵地形就是我家村后几座小山头围成的一周绿带,和太阳落下的那一脉远山,环抱着村镇,已经足够典型。所谓的东南丘陵大概就是如此。乘火车北上,穿过闽北、江西,只记得长长短短的的隧道一个接着一个,山特别多。但这种小山一向是为我所不屑的:山是雄伟,是厚重,所以就要大,就要高,才有气势,才能让人折服,令人敬佩。
到闽西出差。车子在高速上疾驰,浓绿扑面而来。前后左右,一簇一簇的山头相依,像是一个巨大的菠萝包。没有高山,也很少硬朗的山脊线。到处都是小山包,馒头似的,被蓊郁的树木包裹,圆润,绵柔。
去的时候天气晴和。大概因为绿化好,空气好,天特别蓝,一团团的白云像浪花悠游在远洋。太阳从云层间撒下阳光,山坡上忽明忽暗,像聚光灯打在绿色的背景墙上,背景却不甘落后,密树与疏竹配合,摇曳生姿。路上难得看到乡镇,甚至村落也是寥寥,往往是山中间突然出现一两座房子,还相隔老远,也不见有银色或赤黄的山路,简直无法想象在这里如何过活。
偶尔看见路边立着一个牌子,写着“动物迁徙通道”,我有点诧异,不禁自言自语问道:“这年头山里还有什么动物。”司机大哥说:“野猪啊,山棘啊,很多。”我有些欣喜,总感觉动物迁徙是在美国西部荒原上的某条公路会出现的事,而野猪也只存在于爷爷奶奶的从前的故事里。这里的山如此秀气,怕是藏不住野猪。但话说回来,几十年前红军的一段艰苦作战,正是在闽赣交界连绵的山头掩护下完成的。如今靠近,原本读过的那些老红军的回忆录与眼前的青山重叠,突然有了深刻的画面感。
回来的时候阴云密布,时不时下起雨来。水气凝结,盘绕在山间,前方的几座绿帽已看不见顶端,山腰上朦朦胧胧,此起彼伏,山脚下方方正正的稻田一片一片,散落在溪边,在雨雾中绿得发亮。大概山间气候不同,闽南小平原的稻谷都已收成,这里才抽出青稚的穗。像是特意修剪过的,禾苗都一般高,排得整齐,绿得均匀,让人惊奇。稻田几区,好远地方才有一座房子倚在山边,孤零零的,有些缥缈。小渠水弯弯流过,后座的老师说,真像桃花源。我没说话,但心里想,这更像陶渊明“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的那个家。
有了这一路的风景,几个小时的奔波也是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