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骨子里却是传统的是件多么美好的事。像一个现代人穿越到几千年前,和古人一起做一件现代人也在做的事。
清明小长假,我们在放假第一天就去扫墓,几年来这似乎已经成为了一种仪式感很强的任务。馨儿从在肚子里就跟我们扫墓。出生后从能走路起,每年跟我们去扫墓,开始还得抱着,到现在帮我们提东西抱花。
以前没有清明假,我们不是每个清明都要去扫墓,清明这一天不一定是周末,工作的人很少有因为清明请假去扫墓。反而是学校有组织活动去扫墓。记得小时候每到清明节就要去革命烈士碑去扫墓,那个烈士碑在一个小山坡上,喔,好兴奋,半天可以不上课喽!总共半天还有同学家里条件好,要带零食吃,俨然当成去春游了。所以在我的记忆里清明就是去烈士纪念碑,跟祭祖扫墓没啥关系。
其实传统与现代一点都不冲突,他们安置好了不会有违和感。
传统教育不在于要固守很多旧的礼仪习俗,而在于这种人文精神的传承。
现在流行传统教育,学国学穿汉服。其实传统文化的传承不是在于形式,而要物化于心,这其中潜移默化最管用。没见过那种文化是教出来。
馨儿从学前班就背上《弟子规》,天天回家像念经,就缺个木鱼敲敲了。我问过她,这是啥意思,明白吗?馨儿说,老师讲了,明白。
当馨儿背到,"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我问馨儿,爸爸妈妈喊你,你能马上回答吗?爸爸妈妈责备你,你非常恭敬地听了吗?馨儿摇摇头,是啊,正常孩子都不会是那样的。真要是那样做了,孩子被压抑成什么样了?
另外,这几句听上去像是教你怎么哄老头老太太,爸爸妈妈说啥就是啥,不要反驳,省得他们唠唠叨叨不停地说,答应就好了,言外之意你少说点吧!
当我老了,我想我更愿意孩子反驳我,人老了不可避免观念保守,如果孩子一直都在嗯嗯啊啊糊弄你,你也不知道他究竟怎么想的,他反驳你还把你当成一个可以谈论的人,如果孩子一直说你说的对,那可危险了。
至于,"冬则温 夏则凊 晨则省 昏则定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业无变"这些对于现代人不同于古代人的居住生活习惯,大约更少有人能做到。
但是,"事虽小 勿擅为 苟擅为 子道亏 物虽小 勿私藏 苟私藏 亲心伤 "则是我们现在也要遵守的规则。做人的底线。
择其善者从之,其不善者改之。这才是对待传统的正确态度。也是我们传承传统的原则立场。
传统是能身体力行的,但凡不能身体力行的传统可能生命力也不会长久。
还是以《弟子规》为例,不是我和弟子规有什么过节,实在是不明白为什么这么多人在宣讲《弟子规》,还让孩子们背,背了就是背了,其中的一些内容完全不符合现代人的生活,味如嚼蜡,充其量练练语气,找找汉语抑扬顿挫的美感。但是说实话背这个找美感还不如去背背唐诗宋词,那才叫美呐。
"亲有疾 药先尝 昼夜侍 不离床 丧三年 常悲咽 居处变 酒肉绝 丧尽礼 祭尽诚 事死者 如事生"已经和现代社会完全脱节,让孩子了解古人是如何尽孝守丧即可,背,也只是缓冲一下,没两天自动删除。
所以可以确定,不能身体力行的传统,一定是不会被保留下来。
自从有了清明这一天的假,使得我们都有时间去祭祖扫墓。也觉得在清明这一天就是要去扫墓祭祖。
有了端午这一天假,不会包粽子的我也跃跃欲试过好多次买粽叶包粽子,且屡战屡败屡败屡战。中秋更不要说,总要去超市看看月饼,精美的包装,不吃看看样子也好。渐渐地我们又把这些古老习俗践行起来。
清明端午七夕中秋冬至。。。中国传统节日,听着这名字就觉得好美好。中国汉字的美感也是传统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