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早晨八九点,都会看到他在朋友圈发自己在户外的健身照,全都是自拍,差不多都是一样的姿势,将一条腿压在栏杆上,比水平面高那么一两度吧,估计再高一些他是力不能及的,然后作微笑状,右手拿手机咔嚓一下,上传到朋友圈,写上一行字:坚持健身打卡第12天,新的一天又开始了。
这个朋友是职场上认识的,一次培训会上,大家不期而遇,聊了几次,加了微信,他比我大,姑且叫他强哥吧。我认识强哥的时候,大概是三四年前,目测他有四十岁,个子矮小,大概160吧,听口音是广东人。我那时并不知道他的职业是什么,猜测应该是一个小老板,从他的作派、气质、谈吐来推测的。虽然我不算是阅人无数,但在培训行业混了好几年,见过各种各样的人,也培养了一点看人的本领。
自从那次培训会后,我再也没有见过强哥,他曾经邀请我跟他见面,但我那次没空。再后来,我在他的朋友圈里了解到,他应该去做直销去了,估计是传统生意不好做。再后来,他就在朋友圈玩起了健身打卡的游戏来,每天早上都发一张自拍,微笑,翘腿,弯腰,既没有流汗也没有气喘。
我不明白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因为在我看来,这完全是无聊之举。当他发朋友圈的时候,他的运动就已经失去了意义。运动已经不再是运动本身,运动的意义在于晒朋友圈,这里面隐藏着一种自我炫耀的心理。
炫耀了之后,当然希望能得到他人的反馈,发了圈之后,肯定会对他人的点赞和回复充满了期待,若期待没有得到满足,难免会失落,所以说发朋友圈已经异化了运动本身的意义,不是给运动本身加分,而是给运动本身减分,甚至将运动本身所带来的快感消解掉了。
这明显就是在作秀,作秀就是做给人看的,活在别人的期待里,以满足他人的期待为导向。当下是个人崛起的时代,也是人人作秀的时代,自媒体提供了我们作秀所需要的媒介,无论是文字,图片还是视频,随便你发。看到人人都在作秀,自己也赶紧秀一下吧,不秀难免会失落,得不到满足。
一方面,我们从别人的作秀中得到某种心理满足,另一方面,我们也希望秀一下,以弥补心理的不平衡,当一个996的上班族看到朋友圈里的各种旅游照,心里能平衡吗?不平衡又能怎么办?自己也想晒一下,但是困在办公室的格子间里,没法晒啊。
现实与理想的差距产生了巨大的张力,这张力就是使我们更加脱离现实,更加厌恶现实,更加不能活在当下,也活不出真实,总是想着生活在远方,眼前只是苟且,他人生活一定比自己好,看,他的朋友圈多精彩!
于是我们活在朋友圈里,试图从中得到一些满足。朋友圈的开创,本来是为了让朋友之间更加了解与熟悉,若我认真看一个朋友圈,还真的能看出这个人的个性和志趣的某些倾向,但现在看来,这个生态已经完全变态,一打开,大多都是卖货的,或是各种鸡汤文,发自己真实生活现状的,已经很少,即便发,也是以炫耀的姿态来发。那些生活平淡如水的人,再也不发了,因为从中得不到满足,反而怕暴露自己的不足,贻笑大方。
但是我们绝大部分人的生活都是平淡如水的呀,一个全职妈妈,一个朝九晚六的上班族,一企业的小老板,一个个体户,谁的生活有那么多诗和远方?真实地呈现自己的日常,有什么问题?
不,朋友圈已经异化为一个作秀的地方,图一定要美,人一定要帅,场景一定要有正能量。
于是为了发朋友圈,我们真是处心积虑,运动的时间不好好运动,在健身房拍个照算是完成任务了,旅游的时候不好好看风景,只顾着发朋友圈,观看演出的时候没有用心观赏,只忙着发朋友圈,还问坐在旁边的人好不好看。母亲节父亲节,我们认为发了个朋友圈,就算是给父母尽了孝心了,却连电话也懒得打给父母。
于是,我们越来越不真实,越来越虚伪,越来越没有感受,越来越没有心,越来越封闭,越来越觉得生无可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