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初学历史,那时课本名称不叫《历史》,而是《社会与实践》,穿插一些历史事件。学生时代,特别是小学,总是希望英雄有一种大侠风范,或是侠骨柔情,行走江湖。正所谓善恶两边,那时,把历史中的屈辱故事,统统看成是“英雄”无能无德的表现。
其实,历史应该从当时事件发生的条件入手,以当时人的视野看之,而不是以现在的上帝视角。
那说说一个人物吧,清朝晚期中兴名臣——李中堂。在《神医喜来乐》中,李中堂同日本人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于是,不少人骂李中堂“汉奸”。那么,李中堂到底是何人呢?就是李鸿章。
“汉奸”的骂名,李鸿章几乎背了一个世纪。直到现在,还在背着。那么,他可能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大的“背锅侠”了。他是替谁背的锅呢?当然是清朝的慈禧及背后的腐朽势力。
晚清时的屈辱条约几乎都是这位古稀老人签订的,从《马关条约》到《辛丑条约》,大大小小一百多条。但为了尽量避免国家损失,李鸿章在与日方的谈判中据理力争,但国势衰微,即使肝胆乾坤,依旧无能为力。
在赴日本谈判签订《马关条约》时,李鸿章遭受日本恐怖分子的枪击,打伤一只眼睛,国际舆论哗然,在他的坚持下,才使得清政府少赔一亿两白银。
同时,面对帝国大厦将倾的局面,李鸿章鼓励兴办实业,创建海军。特别是在晚年,李鸿章游历了欧美各国。要知道,此时的他已经是风烛残年、古稀之时啊,就这样,李鸿章走到哪里都有一口棺材的陪伴,没错,是给自己准备的。
最终,这一晚清第一名臣死在了与八国联军谈判的桌上。当时的俄国人对中国东北虎视眈眈,要求在《辛丑条约》上允许俄国人也分一杯羹。李鸿章不肯让山河寸土,以致活活气死。
针对李鸿章,史学家褒贬不一,至今没有下定论。有批其汉奸之名者,也有觉其力顶晚清之力者。
但笔者认为,任何人在那个时代,在其位谋其政。作为清政府的首席代表,他尽力去保封建阶级统治地位,是为忠;他尽量避免国家损失,但又洞悉政府无能、国家孱弱,是为义。签那屈辱条约,恐怕他自己心中也知不得已而为之:“我不过是个背锅侠。”
从另一个角度看,李鸿章为中国近代现代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创建新式军队,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为后来的革命播撒了火种。当然,“革命”恐怕是他想不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