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Malcolm Gladwell),你可能没什么印象;
但是如果提到他的代表作《异类》这本书,你一定不会陌生,如今经常被提到的“一万小时理论”就是出自这本书。
作为《纽约客》的撰稿作家,格拉德威尔曾被《快公司》誉为“21世纪的彼得·德鲁克”,被《时代》杂志评为“全球最有影响力的100位人物之一”。
更引人注目的是,他至今为止出版的五本书都位列《纽约时报》畅销书榜单。这五本书分别按照出版年份排列如下:
《引爆点》The Tipping Point: How Little Things Make a Big Difference (2000)
《眨眼之间》或者译作《决断两秒间》Blink: The Power of Thinking Without Thinking (2005)
《异类:不一样的成功启示录》 Outliers: The Story of Success (2008)
《小狗看世界》What the Dog Saw: And Other Adventures (2009)
《逆转》David and Goliath (October 1, 2013)
他的作品之所以能够畅销,最关键在于他的观点新颖,而且擅长于运用社会、生活、历史、政治乃至科学研究中的趣味小故事,以及各种心理学实验和理论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这段时间,我断断续续把他的5本书看完了,并且尝试用自己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掌握的阅读方法来概括作者观点、文章框架,并且用书中观点分析生活现象,或者与自己的认知挂钩。
今天先介绍第一本《引爆点》。
一. 这本书讲了什么?
这本书的英文名是The Tipping Point: How Little Things Make a Big Difference,全名译作《引爆点:如何引发潮流》。
只看标题,读者一定会对“引爆点”的概念很感兴趣。书本的中文序言部分提到:
“在希腊神话中,扛天的巨人是半人半神的提坦族的一员,名字叫阿特拉斯,引爆点就好像是阿特拉斯身体上的敏感部位,一触,阿特拉斯就会发笑,阿特拉斯耸耸肩,地球就会发生变化。”
因此,引爆点就像是一个按钮或者开关,一经触碰,就能引起一股流行的浪潮。
在这本书中,作者运用了大量生活或商业中的实例来阐述潮流形成的原因,具体可以归纳为流行三法则,即个别人物法则、附着力法则和环境威力法则。
二.这本书的框架和具体内容包括哪些方面?
全书的逻辑和框架非常清晰,通过实际案例引出观点,然后又用具体事例来进一步论证。
在个别人物法则中,格拉德威尔由美国内战的引爆点出发,谈到了联系员、绝对内行和推销员这三种人,在传播信息、提供信息和产生说服力三方面的巨大影响力。
针对第二大原则,即附着力法则,作者探究了两档电视节目《芝麻街》和《蓝狗线索》能否引起高收视率的关键细节,说明了简单改变信息包装的方法,就可能使得信息难以抗拒。
书中还举了个例子,某位心理学家为了让大学生接受破伤风注射,只是在原有的宣传册上加了一张地图和日常注射时间,结果就有很大的差异。
我觉得这一原则的本质,应该是从用户心理出发,站在用户接受信息的角度,反过来设计信息的包装。
最后一个原则是环境威力法则,格拉德威尔提及了纽约地铁的复仇案以及犯罪的传播,本质上和“破窗理论”是一致的,即脏乱差的环境会给人们带来心理暗示,甚至引爆犯罪的流行潮。
另外,作者提到群体规模的大小也是能否产生重大影响的微妙环境因素,而团队人数最大值150则是促成小规模流行的引爆点。
在本书的最后几章,作者还运用流行三原则进行了个案分析,重点解读了群岛上青少年的自杀流行潮,以及吸烟流行的个别人物法则。
作者最终的结论是,我们可以集中有效资源,充分利用流行三原则,来引发一场风尚或者流行;也可以以此为依据,来探究某些消极现象的爆发式传播,例如犯罪、吸烟等,并采取措施加以阻止。
三.我的收获有哪些?
读完此书,我个人感觉受益不少,因为格拉德威尔的理论观点清晰、例证丰富,而且“流行三原则”可以激发个人灵感,也可以被用来分析商业、文化乃至政治等各方面的现象,甚至提供引发潮流的方案。
比方说,如今明星代言的产品能够火爆的原因,便可以从个别人物法则入手分析。
而附着力法则可被用于各类宣传和营销的场合,不管是在个人求职简历的排版,还是产品广告语或学校招生册的设计。
另外,环境威力法则更是无处不在。比方说电影《无问西东》中,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章子怡饰演的姑娘遭受批斗和众人的围攻,不仅仅是人性黑暗使然,更是“破窗理论”的典型效果。
再举个生活中的栗子。
一月初在朋友圈刷屏的支付宝年度账单,便是充分利用了附着力法则和环境威力法则。
一方面将账单附着在“关键词”评价上,而且基本都是溢美或祝福之辞,符合用户“晒”的心理;而微信朋友圈则提供广阔的外部环境,促使这股浪潮迅速在男女老少中蔓延。
两大因素的结合,成就了支付宝账单的现象级刷屏模式的流行。
所以,我们身边无时无刻不在爆发流行,无论是刚刚过去的“直播答题”热,还是现在“养青蛙”游戏的刷屏,或多或少都能够用这本书的相关理论来分析。
不过,个人感觉书中例子虽然很充实有趣,但略显繁琐,也可能有翻译的原因,如果更精简效果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