扼住命运的咽喉——自励
一经打击就灰心泄气的人,永远是个失败者。
——(英国)毛姆
自励是一种自觉,一种在困难面前不卑不亢,和不屈不饶支持下的自觉;自励不求人恩赐,不靠人同情,不怨天尤人。
贝多芬,一个生活在无声世界里的"乐圣",用他的坚强意志与旷世才华,演奏出了人类音乐史上荡,气回肠的华美乐章。他将生命所有的苦难,化作一个个起舞的音符,谱写成一曲最动人心弦的英雄悲歌
贝多芬出生于德国波恩的平民家庭,家族是科隆选侯宫廷歌手世家,自幼跟从父母学习音乐,很早就显露了音乐上的才华。8岁便开始登台演出。在他19岁那年,法国大革命爆发,他满怀激情的写了《谁是自由人》的合唱,去来表达自己对自由与民主的渴望。
此后,他很快以自己的即兴钢琴迷,住了维也纳人,其音乐旋律时而如溪水潺潺,时而如惊涛骇浪,时而如暴风骤雨。有人曾评论,贝多芬的即兴曲,"充满了生命和美妙"。贝多芬在26岁的时候,已经引起乐坛的重视。那时的他风华正茂、踌躇满志,他那动人的音乐清晰明亮,宛若初春大地的一抹新绿,虽然稚嫩,却生机无限的在乐坛上铺展开来。
然而,病魔却开始向贝多芬一天天逼近——在他的耳边总伴有一种"嗡嗡"的声音。这种无休止的嗡嗡声,日夜缠绕着贝多芬,像一个魔鬼在光明的道路上,洒满阴森的迷雾。贝多芬感预感到一个寂静无声的世界,正在向他逼近,那将剥夺他生命中最宝贵的、不可缺少的财富——声音。
作为一个音乐家,贝多芬十分清晰,失去听觉意味着什么。他无法听清楚朋友们轻松的谈笑,美妙的乐音也变得模糊不清。贝多芬悄悄的去看医生,尝试着用杏红油和香草油敷在耳中。他战栗着,把全部希望寄托在医生身上,然而这一切都是徒劳的,医生已经对治愈他的耳疾表示无能为力。恐惧、痛苦、忧伤和愤怒,充满了贝多芬那年轻的心灵。
在苦难中,贝多芬用尽他的整个心灵,对上苍、对万古不语的星空,悲愤的呐喊:"哦,上帝,上帝呀,往下看看不幸的贝多芬吧……"
最初,贝多芬甚至想割断它与音乐的一切联系,他要在美丽的乡村里做一个农夫。可是贝多芬怎么逃得了呢?他内在的音乐力量,是那样的激越澎湃,像风暴中的大海,他怎能逃离呢?怎能逃离?他在他午睡时,在他5岁时,在他受到父亲严厉的教训,而站在风情前饮泣时,他的泪水、他稚嫩的手指、他那敏感的思想,就如同音乐永远地融在一起了。
终于,贝多芬决定向苦难发出挑战:"我不能再忍受了,我要同命运搏搏斗,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贝多芬把退隐、逃避抛在了脑后。外来的灾难激发了,贝多芬内在的力量—— 一种崭新而坚定的手法,深切而纯洁的景象,赶跑了失败的软弱。
在海利根斯塔特,贝多芬重新出没在,寂静森林的浓荫处,乡村牧场的碧草间。在那里,贝多芬漫步、构思、创作,用音乐虔诚地歌颂着,大自然的辉煌壮丽、万千气象。也就是在那里,他完成了著名的《第二交响乐》。
1803年,贝多芬完成了他著名的《英雄交响乐》。这部交响曲的理想英雄主义是,自傲的音乐和个人的经历,宛如一部自传。在贝多芬的音乐中,塑造的"英雄"是不怕痛苦,不怕死亡,敢于直面艰难阻险,去成就惊心动魄伟业的硬汉。这硬汉,也就是贝多芬自己。他将自己不屈的精神升华,证明自己胜利的通过了命运的考试。
从此之后,贝多芬所创作的一切重要乐曲,无一不是英雄同命运的抗争,无一不是他同世界,进行搏击的惊天动地的音响记录。贝多芬奏出了那个时代的最强音,他留给人们的不仅是听不完的贝多芬音乐,更重要的是他留给了世人不朽的灵魂。
从心理学上讲,贝多芬之所以在极度艰苦的状况下,一再创作出辉煌无比的音乐篇章,这与他的自励人格有极大关系。自立人格的突出特点是,能很快的将生活中的压力,转化为自我励志的动力,并在不断的奋斗中,获得精神上的满足。自励人格的人还很善于升华个人的精神痛苦,他们会把每一次生活折挫折,都当成个人成长的契机,从而磨练个人的意志。
贝多芬人格之高贵于,在他每每生活诗意时,都会在音乐创作中寻求内心的平衡,以及他的傲视达官显贵,不因自己出身卑贱,就去刻意巴结他们。他在音乐创作当中,也突出体现了他的傲骨。
贝多芬一生的遭遇告诉我们,人并不是生来被打败的,真正的强者不会畏惧,在人生道路上,袭来的暴风骤雨。我们的一生中,一定会遇到各种困境,但是困难更能磨练我们的意志,锻炼我们的品格,只要我们不断自励,不断进取,终有一天理想会丰满我们的羽翼,让我们飞得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