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戒学堂IP营打卡第11天,1403字,累计13716字
有没有这样一个时刻:因为某个人的一句话,瞬间点起了你内心的那团火,就要立马原地爆炸了!今天我看了一本书,叫做《非暴力沟通》,这本书讲述了怎样进行非暴力沟通!
非暴力沟通的方法主要有3步,按照步骤操作就可以转化内心的想法。
第一步:把不得不做的事情列一个清单。
第二步:把这些事情改成“我选择做”。
第三步:填写事由的理由。
通过把“不得不”去做,转变为“选择做”,并给自己一个合理的理由,会让我们内心欣然接受这件事,做起事来不仅心情好,还会动力满满。
按照这3步思考问题时,还能发现自己行为背后的需求和价值取向,比如在生活中更看重什么。这样我们能把生活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即使生活困难重重,也能在价值观的支持下,欣然前行。
我们不妨从一个与国际关系有关的故事,开始今天的讲解。
话说卢森堡博士曾到巴勒斯坦地区的一个难民营演讲,要知道当地人深受战争之苦,对美国人更是恨到骨子里。当他演讲到一半时,一位男子发现他是美国人,就突然站起来喊道“谋杀犯!”,其他听众也附和喊道“杀孩子的凶手!”“杀手!”
面对这个局面,卢森堡博士没有慌,他发现,难民营中处处可见催泪弹弹壳上,上面都印着“美国制造”的标志,这无异于反复提醒当地人,美国人都是他们悲惨生活的元凶。
卢森堡博士对骂自己的男子说:“你生气,是因为你想要我的政府改变催泪弹的使用方式吗?”
男子说:“天杀的!我当然生气!我需要的是排水管,不是你们的催泪弹!我们需要建立自己的国家。”
博士立马给予正面反馈:“所以,你很愤怒,你需要一些支持来改善生活条件,并在政治上独立吗?”
对方说,“你知道我们带着小孩,在临时难民营住二十七年,是什么感觉吗?”
至此,对方开始放下戒备,博士继续发问:“听起来你感到绝望,你想知道我或别人是不是能够真正了解这种生活的滋味?”
对方说,“你想了解吗?”终于把自己想要的东西一点点说了出来。
最后,卢森堡博士说,“我今天到这里就是想做这样的事情。能不能再跟我讲讲你们家里发生的事?”结果就是我们前面讲过的,他被邀请到当地人家中做客了。
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对话有以下几个组成部分,在每一部分中,对话重点都是不同的:
首先,卢森堡博士观察了一些基本事实,也就是美军的催泪弹摧毁了当地人的生活。
然后,他把对话的切入点放在了对方的感受上,注意哦,整个过程他都在使用问句,而且没有任何的语言评判,只是说出刚刚发生的事实,那就是“你好像生气了,是因为什么而生气吗?”
再然后,博士开始引导他们说出自己的需求,“怎样做,才能让你不那么生气呢?可以让我了解吗?”寻找对方的感受和需求并积极给出反馈,台下听众自然就会感觉到被尊重,于是才有可能放下积怨、进入正常沟通状态。
最后,他直接表示双方都是奔着解决问题来的,于是顺利引导对方说出自己的请求,还有了进一步了解细节的机会。
这就是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观察、感受、需求、请求——也是非暴力沟通的魔力所在。这么大仇恨,非暴力沟通都能轻松化解,那我们生活中的小矛盾、小情绪就更不在话下。
当今,我们大部分人都背负着太多社会的责任和家庭期望,却忽略了自己内心的需求。我们总是在讲要聆听自己,认识自己,尊重自己,活出自己,但我们和自己之间似乎总隔着些什么,让人感到迷惘、束缚、焦虑和压抑,头脑中也总是会有两个“我”在打架。
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用非暴力沟通来解决问题,来解决内心纠结的问题!一起学起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