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名校麻省理工学院,有一条校训:“在这个地方,睡眠、学分和社交,你最多只能做好两样。”
事实上,能做好两样已经是万里挑一的天才了,所以即便是世界上最优秀的学生,也必须明白,为了更好的“得到”,必须学会“放弃”。
我们不可能什么都要,成功唯一的可能就是把仅有的筹码投入到最需要的地方。正如孟子几千年前所说的那样:“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人只有学会“战略性放弃”,才能做成更重要的事情。
01“战略性放弃”是一种高效能的思维方式
足球圈有一条铁律:冠军、华丽的球风和培养年轻球员,最多只能同时做到两样 。
甚至是找对象,你也不得不做出取舍,会赚钱的很可能没时间陪你,顾家的可能事业心不强…
万事皆有代价,所有命运赐予你的礼物,实际早已暗中标好了价格。
所谓的“战略性放弃”,就是选择一个最重要的目标,集中资源进行攻克,其他不重要的目标统统可以悬置。
02在必要的时候放弃好过在不适合的地方坚持
杨振宁年轻时,曾经梦想成为一个实验物理学家。1946年,他进入芝加哥大学,在实验室工作了20个月,物理实验进行得非常不顺利,常常发生爆炸。以至于后来实验室流传着一句话:“哪里有杨振宁,哪里就有爆炸。”杨振宁整整考虑了一个星期,他回想起自己小时候做手工活,爸妈总把他做的小鸡当成莲藕,他不得不承认,自己动手能力确实不强。最终,杨振宁放弃了自己并不擅长的实验物理,转向理论物理学的研究。1957年10月,他和李政道联手摘取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将自己的名字留在了物理史上。认清自己的局限,果断放弃原有的方向,选择一条更适合自己的道路,这何尝不是人生的大智慧?
当然,杨振宁当时也面临着种种风险:研究方向变了,之前的时间、精力白费了,在理论物理学领域毫无积累…
问题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在通往成功的路上势必困难重重,一点代价都不想付出,怎么可能登上巅峰?
如果什么都想要,那最后的结果往往是什么都得不到。
03关于“战略性放弃”这3点建议你必须知道
那么,我们要如何对自己的人生进行取舍? 首先,我要提醒大家,我们不是为了放弃而放弃。所谓“战略性放弃”,本质上是对自己资源的再次调配。这其中包含的是我们对自己人生道路的考量,主要有三点。
1.找准自己所处的阶段和现阶段的根本目标每一个人在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任务。初入职场的应届生,要做的就是尽快适应职场的节奏,把自己的工作做好,同时掌握更多的技能,而不是想着如何认识大佬,参加各种饭局;
刚成立的创业公司,最重要的是活下去,有稳定的盈利模式,发得起工资、用户在增长,其他什么改变世界的愿望必须先放到一边;
总而言之,要想“战略性放弃”,你首先要想清楚:我是谁,我现在处于哪个阶段,我这个阶段最根本的目标是什么?只有弄清了这些,你才能有的放矢,知道什么该放弃,什么该坚持。
2.以旁观者的角度向自己提问
1985年的一个晚上,英特尔总裁格鲁夫在办公室和董事长摩尔讨论如何带领公司走出困境,两个人想来想去,都没想出什么好办法。突然,格鲁夫问了摩尔一个问题:“如果我们下了台,另选一名新总裁,你认为他会采取什么行动?”摩尔犹豫了一下,回答说:“他会放弃存储器的生意。”
格鲁夫目不转睛地看着摩尔:“那为什么我们不自己动手做?”格鲁夫决定让把英特尔转为微处理器公司,这让英特尔重焕生机,到1997年年收入达到208亿美元。
当我们愿意抽身出来,抛开情感和利益的羁绊去看待问题,我们往往可以更容易透过迷雾看清真相,做出最明智的选择。
3.设立失血线,及时止损
一般人都习惯把前景想象的无限美好,不愿意去考虑最悲观的情况。其实正确的做法,恰恰相反,一开始就要考虑退出机制,要设定一个止损点,要让自己的损失可控。比如公交车迟了20分钟我就打车,创业亏损到一定地步就关闭公司…
设置止损线,拯救的不仅是我们的时间和金钱,更重要的是拯救了我们的心态。
如果态势一直在走低,自己却不知道该在什么时候离开,输掉的可能不只是财富,而是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