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一天心都躁得很,干啥都没心情。
勉强坐在书桌前读书,也不知道写的什么。索性丢开手。
今天上午九点二十开始读书。一边读,一边做批注。不动笔墨不读书,这种读书方法真的很好,心静下来了,很认同作者的看法,还把自己的想法写在一边。这样做,既是和作者交流,也是和自己交流,让内心沉淀。
其中有几点想法在这里记述一下。
做教育,尤其是做语文教育,必须博览群书,增大知识储备,以应变课堂。
尊重是处理人际关系的良策,无论是对孩子还是对成人。
人年轻时总会走一些弯路,只有自己去尝试了,才有可能做出正确的调整,只靠别人劝阻是不行的。
每个人心中都会有自己的荆棘鸟,穷奇光阴苦苦追寻,然后义无反顾地刺透胸怀,直至血尽而亡:有人是为名利,有人是为爱情,有人是为理想与信念……有的高尚,有的卑劣,有的伟大,有的平凡。
初读鲁迅的《风筝》,极不喜欢。现在才明白了它的内涵,我何曾没扮演过文中“哥哥”的角色呢?对学生,对儿子,我都不同程度的压制过他们的爱好。
我内心最深处,是以“尊重”为原则的。只是好多人曲解了我的内心,并不了解我。这是事实与表象的关系,但谁能分的清呢?所以,你看到了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事实的真相是什么。
昨天读到关于纪连海的一篇报道。纪连海据说是迄今为止《百家讲坛》收视率最高的一名讲师。我一直很喜欢他。喜欢他,首先是因为他长得奇丑但才华横溢,课讲得幽默风趣。记得最早打动我的一句话是:我上课时学生睡觉,我不怪学生,我反思自己,为什么学生上我的课睡觉呢?于是大大改进自己的课堂……他的这种自我反思能力时时鞭策着我,也不断督促我努力改进工作。其次喜欢他做学问的踏实不浮躁,没有因为成名后就趾高气扬不可一世,比如于丹之流,他还依然活跃在中学课堂上;而且外出活动总会把妻子带在身边,夫妻俩依然相敬如宾,感情甚笃。最后喜欢他们夫妻俩七十多平米的院落,读书讲座之余,夫妻俩栽植各色瓜果蔬菜,真正过起了“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的田原生活,着实令人羡慕。而且书是养人的,现在再看电视机前的纪连海,一头花白头发,除了有老者的沉稳学者的渊博外,他的奇丑相貌已经很受看了。看来,喜欢一个人,真的不在他长成什么样子。
……
思绪比较杂乱,但这些思想的火花在脑中跳跃,捕捉下来,留待以后享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