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贾曰①:“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
公明贾对曰:“以告者过也②。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
子曰:“其然?岂其然乎?”
【注释】
①公叔文子:卫国的大夫。公明贾.卫国人,姓公明,名贾。
②以:此。
【翻译】
孔子向公明贾问到公叔文子,说:“是真的吗?他老先生不言语、不笑、不取钱财?”
公明贾回答说:“那是告诉你的人说错了。他老人家是到该说话时再说话,别人不讨厌他的话;高兴了才笑,别人不厌烦他的笑;应该取的时候才取,别人不厌恶他的取。”
孔子说道:“是这样的吗?难道真的是这样的吗?”
【解读】公叔文子能做到“时然后言”、“乐然后笑”、“义然后取”,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该说话的时候就说话,心里感到快乐的时候就笑,付出之后才收取自己应得的一份。
恰到好处,其本质是一种中庸思想。所谓中庸,是对一切事物不偏不倚地对待,并加以包容、合理地利用。在客观存在的事物之中,无论它的本质是什么,都是定然。客观也是天道的原本。不因人的意志而转移。但是通过后天的行动去努力,则可以改变部分甚至全部。所以我们对客观的天命必须有所察觉,有所领悟,对其进行恰如其分地选择,在具体的时空,地理,人文环境下,做出适宜的行动。合理科学的去征服。不去偏激,也不能躺平。寻找合适的中庸之道。
“时然后言”、就是在任何时候都要先多听。多观察。根据别人想听的内容去组织好逻辑关系。不废话。要简明扼要的归纳发言。如果是思想哲学范畴的发言要有典故。有依据,有出处。再加上自己的感悟和理解。不能仅依靠自己的凭空幻想而口若悬河。也不能以自我为中心的哗众取宠。
“乐然后笑”、此应该是在大家都其乐融融的时候笑。不能一个人傻笑。譬如人家办丧事,你却因为自己的一些快乐而笑,这样就会让别人讨厌。同理还有在别人不开心的时候你不能一个人笑。一定是众乐,你才可以笑乐乐,这就是看时间,人物对象。笑笑也不能大笑过头。"所谓乐而不淫"也是这个道理。
战国时期,辅佐秦昭王的范雎就是一个善于选择说话时机的人。话说范雎到了秦国以后,给秦昭王上了一封充满感情的奏章。秦昭王看罢,深受感动,便留下了他。当时,秦国的大权掌握在太后和穰侯手里,范雎认为,秦国要想强大,必须把权力从他们手里夺回来,重归秦王。但是,太后和穰侯与秦昭王是至亲,说不好会召来杀身之祸。但是,聪明的范雎创造并利用恰当时机,巧妙说服秦昭王,达到自己的目的。
当时,穰侯担任秦国将军,想越过韩国和魏国攻打邻近自己封邑的齐国的纲和寿城,来扩大封邑的领土。
范雎觉得时机到了,于是去离宫拜见秦昭王。到了宫里,他假装与太监争吵,在秦昭王走近时故意说:“秦国哪里有大王啊?秦国只有太后和穰侯。”秦昭王听到范雎话里有话,就亲自出来迎接。秦昭王叫左右的人都退下,然后请教范雎,秦昭王连问三次,范雎都是诺诺而已,并不说话。秦王不甘心,继续问范雎,范雎这才谈及实质性问题。他先与秦王探讨各国关系,提出远交近攻的战略构想。秦王采纳他的谋略,派兵攻城略地,实力大增,于是提拔他做客卿。秦昭王对范雎越来越信任,直到这时,范雎才把太后和穰侯专权给秦国带来的危害和盘托出。秦昭王认为他的话很对,就采取措施,削夺太后和穰侯的权力,之后任命范雎为相。实施中央集权以后,秦国大大提高了行政效率,军队的战斗力也发挥出来。没几年,秦国便形成并吞天下之势。
“义然后取”。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不义之财与我于浮云。孔子一在强调。赚钱是可以的也鼓励大家去创造价值。一是不能忘记"道"一边谋利一边修道,甚至是说君子忧道不忧贫。二是爱财有道。不能见利忘义。更不能损人利己。意思是说,做了事情,有了贡献,然后收取自己所当取得的利益。如果没有贡献,或不合情理,就一定不取。
现今的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很多人出于贪婪,根本不听这个道理,他们梦寐以求的是不劳而获。甚至是一夜暴富的心里。生活中这样的人太多了,比如商人制假贩假,坑蒙拐骗等,都是不义而取。强取不义之财,不仅受到舆论的谴责和法律的惩罚,也将永远背负骂名。《论语》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必失之"。《大学》:"言悖而出者必言悖而入,货悖而入者必货悖而出"。说的都是这些道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