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训》中记载了这么一则故事:曾经有一个姑娘很穷,身上只有两文钱。她途经一座寺庙时,有感于梵音阵阵、宝相庄严,将身上仅有的这两文钱布施给了寺院。寺院方丈知道后亲自打开寺院大门迎接这位姑娘,并亲自为姑娘做回向。
世事变迁、几经沉浮,多年后这位姑娘成为了皇家贵妃。贵妃带着千两黄金再次来这家寺院做大供养,但是这次方丈和尚只是开侧门迎接并且仅让自己的徒弟给贵妃做了回向。
贵妃不解,亲自询问方丈,方丈回复说:“之前那两文钱是你全部的身家,而且你是诚心实意地供养我佛,并不求名利回报。所以只有我亲自开大门迎接并给你做回向,才能报答你的恩情。可是如今你身为贵妃,千两黄金对你而言并不算什么,而且这次你是有所求而布施我佛,心已经没有之前诚敬了,所以我开侧门让弟子给你做供养即可。”
佛家布施本是对佛祖的尊重,也是对治“贪婪”的一种方式。很多人说自己没钱,布施不了。其实你若信佛,就该相信佛法无边,难道佛陀还会稀罕你的那点金钱么?
布施是教人“舍己为人”,当你有心无力的时候,哪怕一个真诚的微笑、一句暖心的问候都是布施,而且是比“外财布施”更为殊胜的“内财布施”。佛经云:发意圆成、圆满功德,就是这个道理。
儒家拜师的时候有束脩,这就是对老师的一种礼敬。何为礼?《孝经》云:“礼者,敬而已矣。”真正的儒家大德必然以孟子的“集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为人生一大乐事,几斗小米、几块干肉足矣。
然而到了现在,千百年传承下来的“礼”,却变了味。家长觉得,送老师丰厚礼金以示“孝敬”,能让老师对自家孩子“青眼相看”,得到更多的照顾和机会。
如今,人们到寺庙朝拜,多是心有所求或做错事太多有所不安,认为布施的钱越多佛祖越会保佑自己,抹平自己犯下的罪孽。于是雍和宫的头衔越发炙手可热,寺院的角角落落,但凡可以塞东西的地方,都夹满了纸钱硬币,就连灵隐寺大雄宝殿前的两个香炉,都成了佛祖的“储蓄罐”。
若真的如此,你所拜的老师也不过是市侩之徒?何必认真。佛祖岂不成了贪官污吏?谤佛太甚。
古语有云: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迹,论迹贫家无孝子。当代还有一句话:孩子,不要嫌弃你父母给你的东西,这些可能是他们的全部所有了。不要自诩自己的礼物很值钱,在“明师”眼里这些称不上“礼”,无非是“东西”;反之也无需汗颜,民国四大高僧之一的印光老法师说过:“一份诚敬一份收获,十份诚敬十份收获”,心意才是功德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