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想我们这一代记忆中的童年,记忆最多的是午后的阳光、漫山的青翠、上树掏鸟蛋、下河摸鱼虾,可能连童年玩伴的面貌都已经模糊,但记得四处疯跑以及极为放肆的喧闹。没有像样的玩具,都是自制的元宝、树枝弹弓、石头、土坷垃,发现没,碎片的记忆全是自然的味道。跟父母呆在一起的时间也不太多,也不讲究陪伴或者专门的教育,即便我们这代是史上遭受冲击最多的一代,也没什么不妥,心里总体健康,皮实坚韧。
但如今的世界已经全变了,现在孩子过上了在钢铁丛林中的童年,大部分时间不得不在家中,娱乐也是类似于商场内的儿童中心,跟父母长辈而不是跟同龄的孩子呆在一起,受到了更多的、甚至是过量的照顾和监管,出门总有人陪同;或者一天里有好几个小时都花在了各种人类历史上从没有过的电子屏幕前,我们自己在孩子六个月大的时候就带着全国旅居,说是见世面,却是在我们的保护下,成长的环境是城市、商业、现代化,而不是同龄人和大自然。
童年形态的彻底改变,就发生在短短一代人的时间里,并且来的非常剧烈,所有人没有反应时间,只能是被动接受,相应的,整个家庭乃至整个社会的运行规则都变了。中国城市化进程的飞速发展、家庭结构的变化、劳动力市场的市场化、教育理念的迅猛迭代、以及数字化时代的冲击,使人类重要的人生阶段童年,在一系列复杂因素的叠加和影响下,变得面目全非、没人能说的清是好是坏,因为人类史上从未有过先例。
城市生活给我们带来了更好的发展前景和教育、医疗资源,还有丰富的文化和休闲娱乐活动,城市是被科技充分赋能的大网络,每个人和家庭作为节点在其中享受城市化赋予的机会、层次和便利,当然也是有代价的。寸土寸金就无法要求记忆中那漫山遍野的青翠绿地,人类被隔在一个个单元房里,被迫适应快节奏的生活,忍受着拥堵的交通,空气污染也不是进化了百万年的我们可以应付的。城市的运行法则是陌生人网络,即便是对门也仅仅是点头之交,而人类自古以来都是以熟人关系来维系运转的,小时候可以满山疯跑,也因为小县城大部分的人都认识,各自的孩子出去玩不会有什么危险。
陌生人社会这么多的危险因素,生活在城市里的家庭,我们怎么敢放心让孩子在没有监管的情况下,像我们小时候那样在外面随便疯跑呢?很明显,让孩子尽量呆在家里是最安全也是最省心的选择,我们知道亲近大自然好,可承受比起哪怕万一的危险。
再加上新时代女性参与社会角色是必然的趋势,以前家庭是女性的最重要角色甚至是唯一选择,如今是要在工作与家庭之间取得平衡,女性对家庭投入的时间精力减少,势必会导致不愿意多生孩子,相对的,男性也必须在家庭中投入更多时间精力,所以家庭会有更多的资源投入在一个孩子身上,让孩子有“更好的”成长环境,比如室内的、科技化的活动,孩子走出家门的时间变得更少了。
现代的父母在孩子越来越少的情况下,对孩子的付出却越来越多,而且是越富裕的家庭,就对孩子投入得越多。全球化和互联网的普及,让全世界家长的教育理念越来越趋同。这是一场全球都在进行的教育竞赛,哪怕家长们并不真的愿意甚至是讨厌这样,但在这种沛然莫御的大趋势下,对孩子不断投入的“军备竞赛”只能是一步步升级,有用没用没关系也不是最重要,关键是也可以舒缓内心的焦虑。
可我们有没有思考过:孩子是怎么想的?
作为互联网原住民,他们不会理解山野和自然,也不觉得树枝和石头比科技玩具好,孩子就是在这个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他们的大脑已经是塑造成如今世界的认知,就好像我们无法理解我们父母经常讲述的困难时期苦日子一样,对他们来说,没有认知之外的世界,可能我们觉得好,仅仅是对过往的缅怀吧。
毕竟相比刻意的教育,孩子的身心健全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