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书,用简叔林立的话来讲是一个素人写作者聚集地,不像蜗牛读书的入驻者中有吴晓波、梁文道、马伯庸等文化大咖。简叔林立的定位就是挖掘民间写手,为那些不知如何将写作变现的写作草根提供一个通道,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理想。
简书与许多出版社都有合作,简书的角色在出版社与作者之间是一个经纪人的位置,即是协助作者与出版社进行出书沟通事宜,是一个辅助者的角色。
不过,我发现,每一本经由简书代理出版的书无疑都打上了“简书的标志,无论标识大或小,都蕴含着浓烈的简书印记。
我拿到的日更礼物,一本韩大爷的杂货铺之《全力以赴之前,别说自己没机会》,简书的标识以黑色的小标出现在书脊处,呈现着低调之风。
另一本沐丞之《职场精进之路,从巨婴到大咖》的简书标识则在书的正脸、书脊、书底都贴着火红的简书大标。
我个人觉得,此时的简书暂且没必要在出版的图书上贴上标签。为什么我要说此时的简书呢?
因为,简书平台在文化圈得到的认可度不高,更不要说普通的读者了。读者购书的习惯是看出版社,挑了一本好的出版社出品的书,上面冒出一个自己不怎么熟悉的标识,会不会造成购者犹豫呢?
如果,简书哪一天和磨铁齐名,贴上标识便会变得炙手可热。作者还抢着贴标呢!但现在确实未到火候,简书还需要修炼多时。
既然,此前已经开始贴简书标识,陡然间改变估计会打破原有的生态系统,不如循序渐进地去标识化。
我个人的建议是,让作者自行选择是否贴标识,给予作者足够的思考空间。不贴标识,简书提高代理费,协助其寻找符合ta心中期待的出版社来对接,在出版社筛选上费些功夫,营销环节简书不干涉,全权交于作者和出版社接洽;贴标识,愿意为简书做宣传,费用不变,简书在营销力度上给予相应的支持,双方必须是互相帮衬的关系,营销合作协议可另行撰写。
简书想要在文化界打出影响力,需要扩大自己的涉猎范围,不仅仅在图书领域,影视领域不容忽视。
磨铁的成功模式是值得借鉴的。
简书的不同之处是以素人为基准,素人蕴含着极大的潜力,捧红一个素人作者,就能有大的回报。既然,素人受益于简书而红火,此后当然会帮着平台宣传。
目前,就我观测,简书估计是全程跟踪图书的境况,即从出版为纸质书至销售环节都是简书在监督着,销售的渠道主要是当当、京东图书,次要渠道是亚马逊(国外)。关于实体书店似乎很少涉及,恐怕要靠作者本人的人脉圈去在实体书店铺货。
所以,我认为简书应该打开自我,把作者力所能及所作之事交给他们自行安排,主要精力放在运营平台上。要是全面开花,那就会一事无成。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简书才能做自己最擅长的事情。
我举个例子,出版社关于书名的考量十分细致。比如“作品集”三个字,他们用的很谨慎,担心有其他竞争对手推出同一作者的作品集,自己出版社的书销量好,混水摸鱼,搭顺风车,无疑就会影响自己出版社的书之销量。但观简书出品的图书之名称,是长的难以记住,那就会影响销量。现在人都懒得用脑子,那么一长串字,别人要不是简书的用户根本就不回去搜索该书。
简书要想有下个十年,甚至是再下一个十年,那么有许多事情,尤其是习以为常的事情都要重新去思考了。习以为常只是找不到更好地解决方案,如果有不妨尝试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