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极度舍不得,还是连夜把《傅雷家书》看完了。与以往一气呵成阅读其他书籍所不同的是,读这本书时经常中途停下——读到美好的词句段落,要摘抄;读到有共鸣的内容,要反思——舍不得读完,终于还是迫不及待地读完了,耗时三天,笔记做了十余页纸(连同摘抄的美文和自我反思的内容),期间更是多次推荐给家人朋友同事:要好好读读这本宝书!
《傅雷家书》主要收录了从1954年至1966年傅聪留学海外这十二年间的书信往来。每封信的字里行间无不充斥着一位慈爱的父亲对远渡重洋的儿子的深深挂念和不舍,每封信的基调都是父亲对儿子为人处世、艺术修养等方面的言传身教和殷切期望。孩子离开的第一天,他说:“我从来没爱你像现在这样爱得深切,而正在这爱得最深切的关头,偏偏来了离别!”这情真意切的文字,让我深受触动,眼眶温热。传统印象中的父亲形象,更多是坚强刚毅的理性形象,我们常说“父爱如山”。然而傅雷先生却毫不掩饰地在书信里表达了自己内心真实的情感,把他思念儿子的真情表露无遗。随之又很快写了第三封信:“你走后的第二天就想写信,怕你嫌烦”,“可是没有一天不想着你”。这样感性的充满深情的父亲令我动容,令我感动。
当发现孩子有烦恼时,他说:“心中的苦闷不在家信中发泄,又哪里去发泄呢?孩子不向父母诉苦向谁诉呢?我们不来安慰你,又谁来安慰你呢?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唯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或者要有极高的修养,方能廓然无累,真正的解脱。只要高潮不过分使你紧张,低潮不过分使你颓废,就好了。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我们只求心理平衡,不至于受伤而已。”多么饱含深情又富有哲理的宽慰啊!宽慰之余,他还不忘鼓励孩子要正视现实,勇于面对错误,“慢慢的你会养成另外一种心情对付过去的事:就是能够想到而不再惊心动魄,能够从客观的立场分析前因后果,做将来的借鉴,以免重蹈覆辙。一个人唯有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用理智分析,彻底感悟,终不至于被回忆侵蚀。” 当发现孩子处在矛盾之中时,他说:“我相信艺术家没有矛盾不会进步,不会演变,不会深入。有矛盾正是生机蓬勃的明证。……别担心,解决一个矛盾,便是前进一步!矛盾是解决不完的,所以艺术没有止境,没有perfect的一天,人生也没有perfect的一天!唯其如此,才需要我们日以继夜,终生的追求、苦练……”看到这一段的时候,我非常有共鸣:有矛盾才有进步,人生没有完美的一天!回想自己近几年的各种折腾、学习,正是源于心中的各种矛盾与挣扎——安于现状与想要进步的矛盾,进步只是囿于空想还是落实到实际行动中的挣扎。每天在这种矛盾拉锯战中迫使自己通过各种方式去学习,去积累,去进步。至今未敢停止解决矛盾的步伐,因为解决了一个矛盾还有另一个矛盾甚至更多的矛盾在等着我。
关于“矛盾”这个话题,傅雷先生在尔后的一封信中又有一次更详细的阐述——“人没有苦闷,没有矛盾,就不会进步。有矛盾才会逼你解决矛盾,解决一次矛盾即往前迈进一步。到晚年矛盾减少,即是生命即将要告终的表现。没有矛盾的一片恬静只是一个崇高的理想,真正实现的话并不是一个好现象。——凭了修养的功夫所能达到的和平恬静只是极短暂的,比如浪潮的尖峰,一刹那就要过去的。或者理想的平和恬静乃是微波荡漾,有矛盾而不太尖锐,而且随时能解决的那种精神修养,可决非一泓死水:一泓死水有什么可羡呢?我觉得倘若苦闷而不致陷入悲观厌世,有矛盾而能解决(至少在理论上认识上得到一个总结),那末苦闷与矛盾并不可怕。所要避免的乃是因苦闷而导致身心失常,或者玩世不恭,变作游戏人生的态度。从另一个角度看,最伤人的(对己对人,对小我与集体都有害的)乃是由passion出发的苦闷与矛盾,例如热衷名利而得不到名利的人,怀着野心而明明不能实现的人,经常忌妒别人、仇恨别人的人,那一类苦闷便是与己与人都有大害的。凡是从自卑感自溺狂等等来的苦闷对社会都是不利的,对自己也是致命伤。反之,倘是忧时忧国,不是为小我打算而是为了社会福利、人类前途而感到的苦闷,因为出发点是正义,是理想,是热爱,所以即有矛盾,对己对人都无害处,倒反能逼自己做出一些小小的贡献来。但此种苦闷也须用智慧来解决,至少在苦闷的时间不能忘了明哲的教训,才不至于转到悲观绝望,用灰色眼镜看事物,才能保持健康的心情继续在人生中奋斗,——而唯有如此,自己的小我苦闷才能转化为一种活泼泼的力量而不仅仅成为愤世嫉俗的消极因素;因为愤世嫉俗并不能解决矛盾,也就不能使自己往前迈进一步。由此得出一个结论,我们不怕经常苦闷,经常矛盾,但必须不让这苦闷与矛盾妨碍我们愉快的心情。”这简直就是一篇文采斐然、论证缜密的《论苦闷与矛盾》!这一段的每一个文字,我都细细看了几遍,认真抄了一遍,手动录入一遍,心里却总感觉怎么学习也不够的,又再细细看了一遍,又一遍……
此外,傅雷先生在家书中还经常对孩子进行自我批评的教育。“说到‘不完整’,我对自己的翻译也有这样的自我批评。无论译哪一本书,总觉得不能从头至尾都好;可见任何艺术最难的是‘完整’!你提到perfection,其实perfection根本不存在的,整个人生、世界、宇宙,都谈不上perfection。要就是存在于哲学家的理想和政治家的理想之中。我们一辈子的追求,有史以来多少世代的人的追求,无非是perfection,但永远是追求不到的,因为人的理想、幻想,永无止境,所以perfection像水中月、镜中花,始终可望而不可及。但能在某一个阶段求得总体的‘完整’或是比较的‘完整’,已经很不差了。”这段话让我想起了季羡林先生的《不完满才是人生》开篇说的,“每个人都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然而,自古至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两位先生关于这个主题的思想竟如此相似,莫不令我醍醐灌顶,受益匪浅!由此反思及自己做事总想追求“完美”,然而结果每每令人失望,进而影响心情。今后,要学着调整心态,凡事不可太过执着顽固,心态平和最为重要。
说到傅雷先生的自我批评教育,他的另一句话,我也是极为认同的——“人需要不时跳出自我的牢笼,才能有新的感觉,新的看法,也能有更正确的自我批评。”许多人习惯了站在同一个角度、用固定的思维看待世界,以为看到的就是世界真实的样子,其实不然。所以,要学着反思,学着“跳出来”,也许会看到另一番景致。
傅雷先生是一个慈爱亲切的父亲,也是一个要求严格的父亲。他一再要求傅聪要多回信——“长篇累牍的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的gossip,而是有好几种作用的。第一,我的确把你当作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第二,极想激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间接传布给别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训练你的——不但是文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钟,做面‘忠实的镜子’,不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我做父亲的只想做你的影子,既要随时随地地帮助你、保护你,又要不让你对这个影子觉得厌烦。”这封信读得我心潮澎湃、感触万千。傅雷先生这种深切关怀又人格平等,时刻挂念帮助儿子又时刻注意学习成长的教育态度和学习态度令我万分敬佩。这是父与子的对话,更是万千家长教育子女的范本。虽然未必所有的家长都有这样的思维高度能做到这么时刻关怀引领和警惕子女,虽然此刻我还未为家长,但是这并不妨碍我向傅雷先生学习,学习做个不居高临下的长辈,学习做个能与晚辈做朋友的长辈,学习做个不管自己身在何处年龄几许都时刻不忘自省不忘学习的人。
为了避免孩子出现“责人太严,责己太宽”,严格又睿智的父亲总不忘时刻提醒——“第一,世界上最有力的论证莫如实际行动,最有效的教育莫如以身作则;自己做不到的事千万勿要求别人;自己也要犯的毛病先批评自己,先改自己的。第二,永远不要忘了我教育你的时候犯的许多过严的毛病。我过去的错误要是能使你避免同样的错误,我的罪过也可以减少几分;你受过的痛苦不再施于他人,你也不算白白吃苦。”
家书已经阅读完毕,读完全书的感想是:以后一定要学习做傅雷先生这样的家长:1、时刻关心孩子;2、与孩子平等对话;3、向孩子学习;4、及时帮助孩子扫清思想障碍,引导孩子塑造完整的思想人格;5、做孩子的人生警钟,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及时警惕;6、注重对孩子文化艺术方面的熏陶和培养;7、时刻培养孩子的爱国情怀;8、时刻不忘学习。
此外,因为本身对文学方面也小有兴趣,所以在阅读过程中也跟着傅老先生的指引购入了《世说新语》、《唐五代两宋词史稿》、《中国文学发展史》、《宋词选》、《粉末春秋——盖叫天舞台艺术经验》等书籍,希望能从这些书中继续吸取养分,充实自己。
家书虽然已经阅读完毕,但是许多为人处世的道理让我忍不住再次翻阅起来。这是我读过的最收获满满的一本书,是一本我忍不住称之为“宝书”的经典。这不是普通的家书,其中涉及内容丰富,有立世做人的道理,有音乐、美术的艺术探讨,有文学修养的训练,有经营家庭的技巧……家书对我影响最深刻的就是几乎每封信都在强调的做人的道理。这也是我获益最多且一再推荐此书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