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标题,你是不是有很很多小问号呢?勤奋还有陷阱吗?
在《书都不会读,你还想成功》这本书中,主人公二志成,在20-27岁期间,至少读了2500本书,这是大部分人无法做到的。这算得非常勤奋了。
但28岁的二志成,仍旧一事无成,还负债400万。读了那么多书,却依然无法改变人生,这就是典型的低水平勤奋陷阱。
如何辨别自己是否陷入低水平勤奋陷阱?以及如何跳出低水平勤奋陷阱呢?
低水平勤奋陷阱-摘记很多知识
我喜欢看书,也喜欢将好的句子和观点摘记下来。但是,时间长了,我早已忘记当初书中震撼我的观点和内容,摘录的句子不知道躺在那本读书笔记中,静静落灰。
这并不是说,读书不好、记读书笔记没有用处。相信大家比我更勤奋的读书,制定读书计划,打卡读书。即时很累很困的时候,也要坚持把今天的20页书读完。
但是,读完这么多书,我们的思考方式、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有没有发生改变呢?我们有没有将书中的信息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引发生活质的变化,彻底将这些孤立的信息形成网状知识呢?
如果没有,那很遗憾,我们做的就是无效努力,陷入“低水平勤奋的陷阱”。
陷入“低水平勤奋陷阱”最根本的原因是,我们的读书方式太原始。
从上小学开始,老师教给我们的读书方法似乎就是:把一本书从头读到尾,遇到有启发的句子就画线或者摘抄。我们读书的过程就是不断记录新知识的过程。只是记录。
而现在回过来看看记录的那些名言警句,我们终于理解了韩寒的那句话,“听过很多道理,却依然
过不好这一生”。
低水平勤奋就是在原始方法的基础上努力。一直在努力,但与目标渐行渐远。
如何跳出低水平勤奋陷阱?
第一、读书方法升级,在新旧知识间建立联系
有些人觉得读完书,记不住内容是记忆力的问题。有些人自称记不住内容是已经将书中内容内化为个人能力。但是真正内化为能力的内容,是很难忘记的。就比如,你通过《高效人士的7个习惯》对标学习,改善了自身问题,那你会不记得这7个习惯吗?
事实上,大脑的记忆是将新信息与旧经验联系起来。
英国的莱斯特大学曾做过一个实验来研究人们如何记住事情:他们让实验对象观看一些名人的照片,比如成龙、张信哲、刘德华,然后在这个时候监测他们大脑中哪些神经细胞受到了刺激,然后再把这些名人在不同地方的照片拿给测试者观看。
科学家发现,当实验对象看到同一个人出现在另一张照片里的时候,相同的神经细胞会受到刺激。也就是说,我们的大脑在看到新照片时,没有为它单独开辟空间,而是调用以前的回忆,形成新的记忆。
换句话说,我们记住新知识更好的办法是和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联系。
有人会质疑,光靠记忆有什么用?读书又不是背书。实际上,大脑的这种通过已有知识学习新知识的方式,不仅能帮助我们更好的记忆,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利用这个特性,将新旧知识交织成知识网络,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构建、加固、扩张。这样有助于我们从不同角度、层次看待和分析问题,从而提高我们的认知度。
第二、放慢速度,让读书事半功倍
由于我们的大脑习惯追求新鲜刺激,这也导致我们在看书的时候,图快、图快速获取。走马观花式的读完,然后继续追求读更多、更多。但是读的过程,我们到底汲取多少营养呢?
读书,是需要耐心的,需要在读的过程中积极思考,将新知识与旧知识经验构建联系。
遇到重要内容,或者与自己经历、经验相关的内容,可细细描述受到启发的内容。
比如,生活中不能很好的控制情绪,一点小事情就能让你生气半天。在你读到如何更好地控制情绪时,你就可以思考,你生气的理由是什么?这件事值得发生气吗?生气、发脾气对你有什么不好的影响?假如不生气又有什么影响?下次,遇到事情能否控制好情绪?多反思几次,遇到事情也就能更好地控制好情绪。
让自己读书成效进入一种产生复利效应的状态。让自己读过的所有书都将为未来获取新的知识提供帮助。让读书真正达到事半功倍。
第三、从读书到发现临界知识
什么是临界知识?
临界知识就是我们生活各个领域中起基本而且重要作用的知识。
读书过程中,将新知识与临界知识构建联系,会更有成效。就比如我们在读书过程中,我要解决某一方面的问题,就主动寻找这方面的书籍和文章,而不是一气乱读。
仔细研究作者解决问题的观点和方法,思考作者提出的观点,自己已有知识网络中有无熟悉的,如何把作者的解决方法更好的运用到以后的工作生活中。
这样的读书思考方式,更能促进我们提高自己。培养自己举一反三的能力。我们不但能解决问题,而且可以跨界解决问题,即将同一解决原理,运用到不同场景中。
读书不在于一年读了多少本书,而在于通过读书,是否提升了认知,是否重新认识了世界;发现更多临界知识,并运用到工作生活中,让自己发生质的变化。
生命很美好,但也有限。希望我们都能跟“低水平勤奋”说再见,将有限、精彩的生命付诸于不断提升自己的努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