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卡第六天吧。
昨晚很晚,朋友打电话给我,聊了一个小时……应该有两年的时间了,几乎每周这样的电话至少有两三次,今年不知道是我太忙了,还是她做了校长更忙了,电话少了一些,但每一次一聊就是一个多小时。
她说前几天看到你虐自己,就说给你打个电话。她说的事情就是21天写作打卡,是的,每天太忙了,为了打卡写作,每晚睡觉基本在凌晨以后,手机打字还是有点慢。所以上周写了一篇之后就把这个事情搁置了。
忙,从来都不是不写作的借口,不写作还是因为大脑没有来得及思考,亦或是没有可写的东西,亦或是懒得。人很容易就懒惰了。
那天看了一本书,说:写作会让人变得更精确,更注重细节,更刨根问底,更真切地关注他人。写作可以把私人的记忆变成群体共享的身份认同,可以把会流走的过去变成凝固不变的历史。即便是非公共场合的写作,比如邮件,只要写的漂亮,也会让人很欣赏很感动。所有这些文字其实都不是浮于生活表面的薄薄的一层纸。在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文字即是人的思想,亦是生活的本身。
上周去亲近母语参加活动,外出学习对我来说不是一件难事,一个人开阔的视野一是源于阅读,二是源于见识。听多了,看多了,自然对很多事情的理解就多元了。
十年前我第一次参加亲近母语活动,那个时候我还很小,亲近母语也很年轻,因为新港的关系,似乎大家还蛮熟悉的。但那一次过去只因为梅子涵老师,我喜欢听他讲儿童文学,因为他站在那里就是童话。也因此,我更加喜欢儿童文学……那一年他介绍和解读绘本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一年我第一次知道绘本故事的美不需要太多的粉饰,它已经很美,把故事给孩子,就不够了……让伟大故事慢慢滋养生命。
今年再到亲近母语,她已经长大了,成了很多人喜欢的样子。
孙校说,你仔细观察目前整个小学教育,你会发现:教学理念的清晰的,教学内容是趋同的,但是路径是模糊的。这个观点从我来二小之后很多次听孙校说起,也越来越认同,所以我们要做的是寻找路径和方法,提供脚手架,才能把借由教学内容抵达我们的理念。
亲近母语活动这次的活动,理念的讲述很少,多数是课例,是案例,是研讨……当然目前各种研讨会都开始趋于这样的形式,所有对教育敏感的团队都开始意识到,我们的教育改革已经开始走向具体的操作层面,从一个点到整个微项目的研讨。
这次亲近母语核心聚焦:文学阅读课教学,整本书教学,古诗词教学,写作教学……通过具体的课例和研讨,给老师们已方向和一些路径,确实值得好好学习。
所以回来后,我拿起了这本书《课堂教学实用工具箱》,好好研究一下。
我应该属于那种理念优先,方法论缺失型的老师,但是现在带语文团队发现(去年也发现了),除了理念,方向,价值观的引领,我需要能给老师一些方法,如此才能真正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