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很久以前,端午还不是法定节假日的时候,端午前后好像就是老家夏天农忙的时节。那时,我小学,还没有那么多的大型机械,收麦子基本上就是镰刀收割,拖拉机打场,周期比较长。因为在学校教书的老师也要收麦子,所以学校在这个时间就要放假,一般都是十五天左右。现在想想真是福利啊!
印象里老家过端午很简单,不像南方那么隆重,无非就是家家户户一早煮一些鸡蛋和大蒜,烙上几个大大的葱油饼。
早上天刚灰蒙蒙亮,一家人就在树荫下,围着石桌就着鸡蛋喝稀饭。等到大人下地干活后,熟鸡蛋和大蒜就成为小孩子在家玩耍时享受的点心了。当然也有可能沦为小孩子争胜斗勇的战利品。玩法很简单,也很多,玩弹球,推牌点。有一次,我就凭借自己超凡入圣的弹球技艺赢光了所有人的弹球,然后小伙伴可以拿鸡蛋或者大蒜找我兑换回弹球来让游戏继续下去。那天我兜了一衣服的鸡蛋和大蒜回家,可把我妈吓了一跳。我妈很严厉的问我,是不是偷人家的,问清楚来龙去脉之后,记下来我都和谁在一起玩,算好数目,连夜把鸡蛋还给人家,回家之后又把我一顿好打。
等到我上了初中,联合收割机也普及了,麦假没了,秋假没了。大部分时间都要住校,就没有那么巧的遇到星期天在家过端午的机会了。但幸运的是,我的姑姑家恰好就在学校附近。但凡是过节,姑姑,姑父就要到学校给我送饭。清明有油馍;端午有鸡蛋,粽子;腊八一定有粥;即便不是什么节气,家里有什么好吃的,新鲜的,也都念着我。可惜的是我怎么也不长肉。
后来,等我读了高中,再也没有在家里过过端午。
对现在的我而言,家里更是只有冬天,没有春夏秋!
PS:
河南话的过端午,要加一个前缀,五月,但是河南话口音的问题,“五月端午”听起来像是“五月当午”,“锄禾日当午”,五月正当午,“汗滴禾下土”,收麦子真的是辛苦的劳动,反而是错了口音的词感觉更像老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