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八十年代,东北农村,自行车是个值钱的物件儿。
母亲当年的嫁妆里就有一台女式自行车,她骑了很多年。
在搬到新家之前,我们和大伯一起住在老房子里。
大伯家有一辆二八大杠自行车。那款自行车特别高大结实。
有一次上集,车子上共坐了我们四个人:堂哥是骑手,我和哥哥紧挨着坐在前面横梁上,大堂姐坐在后车座上。
现在想起来特别佩服堂哥,一拖三,有力气;也佩服我哥,他远离车把在我身后,坐在一根横梁上,是怎么保持平衡的?
我小学三年级才开始学骑自行车。
当时经常去一个要好的朋友家里玩儿。有一次住了几天,和她一起学会了骑车。
她家在西边山脚下的另一个屯子里。
屯子里老乡的房子排成两排,后排的一座房子旁边,有一条路远远地往后延,伸向离山更近的山坳里,她家就在那儿。
到了晚上,四下夜色浓重,万籁俱寂;屋内灯光昏黄温暖,人声喁喁。这座孤零零的屋子妥帖地嵌在寂静深沉的夜里。
多年后想起,联想到冰心老师的《小桔灯》。
她还有个弟弟,比我们低一个年级。
晚上我们三个并排睡在大炕上。
第二天一早醒来,同学的妈妈,我唤作婶婶,就笑,说我们三个睡觉跟唱戏一样。半夜里我同学把自己的枕头甩到了一边,抢了我的;我转头抢了她弟弟的,并且在梦中成功地调了个头,把脚丫子送到了他嘴边。
假期里很无聊,她家有一辆自行车,我们推着去屯子中间那条还算平整的土路上练骑车。
那辆车子也是二八大杠,高高大大的,而我又瘦又小。
刚开始的时候,只是双手牢牢抓紧车把,左脚踩到左踏板上,右脚在地上连着蹬几下,然后左腿蹬直,提右腿,整个人单脚站在车子的左踏板上,向前滑行。这是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是掏档式骑车。小孩子腿短,车子横梁又很高,跨过去根本就够不到脚踏板。于是就把右腿从横梁下伸到右边,踩住脚蹬,先小弧度地踩动踏板,熟练了就能完整地踩着踏板画出完整的圆。这个姿势感觉有点像骑马里那著名的一招——镫里藏身。
第三个阶段,就开始跨骑在横梁上蹬车子了。为什么跨在横梁上?因为腿还是不够长,坐上车座就根本挨不到脚踏板。即使站着骑车也需要把身体大幅度地从左边晃向右边,去弥补腿长的不足。
下面就只能等了。等个子再长高一点,腿再长长一点,可以勉强坐在车座上骑车,但是等脚踏板旋到最低端时,因腿不够长,脚丫子只好悬空,等待脚踏板再次升起。
那条土路有个缓缓的斜坡,我们就把车子推到斜坡上,借着坡势慢慢向下滑行。
有一次,我以镫里藏身的姿势斜挂在自行车上,向坡下冲去。一个没注意,方向没瞄准,眼瞅着向路边的一棵大树直冲而去。
同学喊我快扭车把!我 却大脑一片空白,直直的盯着那棵越来越大的树。
Duang!姿态强硬的大树迫使我和车子分开来。
我在地上打滚打得晕头转向,胳膊肘儿和膝盖擦破了皮;车把歪了。
同学用腿夹住前轮,双手抓住车把使劲把它扭正。
那时的我多瘦小啊,后来终于长高到能坐在车座上骑车了。但是如果后车座上驮一点重的东西,车把就跟筛糠一样左右抖动,完全控制不了。
上小学时根本就用不着骑车,因为学校离我家就一公里。当然,也轮不到我骑,家里就一台车子,是父亲在用,他在五公里之外的中学教书。
等到我也升入了中学,这时家里的自行车数量达到了最高值,人手一辆,共四辆。
上小学时走平路,上中学要经过两道山梁,来回十多公里。山梁坡势缓和,但也很难骑上去,只能推着走。春夏秋冬,寒来暑往,我在那条路上奔波了三年。有一段路是在高高的山梁上顺着行走,能望见西面层层叠叠的群山,还有两边山谷里树木掩映下错落的屋舍;我骑着自行车走在这条路上,见证了春的萌发,夏的繁华,也观察了秋的金黄和冬的肃穆。
那时父亲、哥哥和我都每天骑行在这条路上。母亲则是去了轴承厂,一个人走那条向东的更远的路。
我的车子经常坏,车链子掉了,车闸失灵了,或者车胎漏气,可能车胎太薄,经常被扎漏。
车链子掉了好说,找根棍子撬一撬,抓住踏板转一转就好了。
车闸失灵了就回家调整一下闸皮位置。如果闸皮没了,就要换一个闸皮。
补车胎就麻烦一些,那是技术活儿。那这也难不倒勤奋好学的我:把自行车倒立在地上,把轮胎从轮毂上抠下来,把粉色内胎拽出来,打上气,逐段按在水里观察。冒气泡的地方就是漏气点,放气,用锉刀锉去表面一层,涂上胶水,把剪好的胶皮对准按上去,保持片刻。修补好所有的漏气点,就把车胎套回到轮毂上。
每天翻山越梁,骑着我那千疮百孔的自行车走十公里,摔跤是难免的,尤其是冬天下大雪,路很滑。倒也没出什么事故,说明我的技术还是不错。
有一天早上,快迟到了,我顺着山梁的斜坡风驰电掣地冲到坡底,忽听背后稀里哗啦叮里咣啷一顿响。回头一看,我们学校的一位女教师正从地上爬起来,一手捡起旁边的前车轮,一手扶起残缺的自行车,在那儿茫然地比划。
以前的自行车质量也不好,路况也很差,大家都这样,小事不断,大事不犯。
在一个下着瓢泼大雨的放学路上,我的自行车胎又瘪了,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我只好又下来推着走。父亲从后面赶上来,看到我,便下来陪我一起走。
走在高高的山梁上,看不到远山,看不到屋舍,茫茫天地挟着浓密的雨帘将我们包裹。父亲推着车子走在前面,浑身都湿透了。我眯着眼,透过重重雨幕看着他瘦小的背影,一时间似乎百感交集,又似乎一无所想。
生活就是这样,雨总会停的,我们也终会到达自己温暖安全的居所,只要不停下前行的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