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睡数千年,一醒惊天下” 三星堆文明,距今3200年(商代),自1929年偶然发现到1986年正式考古挖掘至今,陆续出土青铜、玉器、陶器等各类物件多达几万件,其中有多件还是世间孤品,四件不能出境展览的镇馆之宝。
三星堆文明以青铜文明著称,与同时期的殷商青铜文明相比,特立独行。出土的神像形制各异,有大体量的单体,也有精巧的组装部件,多不胜数,不见于其他地区的中国古文明,却屡见于埃及、希腊、西亚文明之中。要说都是外来客吧,又不尽然,尊、罍等青铜器又与中原的殷商青铜特点一脉相承。如果只是融合其他文化的拿来主义,也不会如此惊叹了。更重要的是,富集先进复杂的铸造工艺和创造力的各种组件,纵观全球古文明,都是绝无仅有、独树一帜的存在。
近4米的青铜神树,由2479碎块拼接修复而成,修复十年,传说中的通天神树才得以真真实实展现在世人面前,近在咫尺,不可谓不震撼。《山海经·海外东经》有云:“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居水中。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遥想当年,精制的神兽挂件摇曳生姿,风中发出清脆悠远的铜铃声,神树身形曼妙丰满多姿,如神祗一般俯瞰众生,通达人神冥三界。
近3米的青铜大立人,净身高1.72米,身着三层华丽服饰,赤足踩在神兽基座上,双手手型环握中空引人遐想,猜测手握象牙或玉琮或其他法器,可能是大酋长或大祭司,无论怎样都彰显其身份的尊贵。
近1.5米的金杖箔(内里的木质杖体已经炭化),黄金纯度87%,重约500克,而最大的价值在于其上的錾刻纹饰——穿箭而过的鸟和鱼以及头戴巫冠的人像,让人不得不推测它实则是上天入地通神的法器,也就是至高权利的王杖。
有道是“黄金有价,玉无价”。玉器对于古中国文明举足轻重,往往是祭祀礼器。在博物馆中陈列的遗址挖掘的天然古玉原石,很难想象,历经怎样的千锤百炼才能变成一件件精美玉器的。三星堆出土的大量玉器,除了牙璋、边璋、玉戈、玉琮这些夏商时期的玉礼器一脉相承以外,还有少见于中原文明的斧、凿、刀等玉器,鸟头、鱼嘴造型别致,形制体量大。
通长近60厘米的祭山图玉璋,体量不是最大的玉器,但其上刻有最重要的祭祀活动——祭山场景,祭山意在通天,让它如此独一无二。
三星堆早期文明还出土有大量的陶器,稍逊青铜和玉器,与江汉的鄂西的陶器大同小异,鸟头把勺很有特点,可惜几乎都是残片。
漫步文物展品之中,仿佛穿梭跳跃在几千年的时空中,如此不真实,但喧嚣熙攘的游人又让人很快回到现实。鬼斧神工、巧夺天工这些形容词汇显得苍白无力。即使这样,还是不由地感叹:壕,实在是太壕了!
大体量制品、繁复的组件,需要雄厚的财力,需要先进的技术水平,需要大量的人力和制造规模。即使公认最早文明的苏美尔文明,青铜制品体量小气太多,而三星堆青铜文明,制范、铸造、合金、温控等技艺已经达到登峰造极程度。在八百年之后的春秋中叶,中原文明才开始广泛应用其中的某些技术,更是显得三星堆文明似乎横空出世,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那么,三星堆文明真的是外星文明么?见后篇“探秘三星堆文明的来龙去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