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一上映,铺天盖地的差评袭来!
顶锅盖说一句——《长城》挺好的!
之所以大家这么多差评,我觉得可能是:
1.期望太高
2.误会太多
3.纯粹跟风。
《长城》从一上映就集万千关注于一身,毕竟,单看“张艺谋”、“鹿晗”、“彭于晏”、“刘德华”、“王俊凯”、“景甜”......这样的标签,每一个都可以引起一堆的关注。再加上“好莱坞5个编剧写了7年。”这样的背景,势必大家的期待值和关注度都很高。
然后,大家期待的是什么呢?
文化?内涵?
毕竟大家对“国师”张艺谋与老外们的合作还是寄予厚望的,《活着》是张艺谋抹不去的“标杆”,出一部片子,大家就会拿《活着》来对比,但是,张艺谋其实早就不是拍《活着》那个导演,而是拍商业片《英雄》的那个导演。从早年在国际上拿奖拿到手软,到二十一世纪初主动向商业大片的靠拢,他的每一次华丽转身,都注定在国内的电影圈掀起波澜。这次也不例外,他懂市场的需求,更懂“老外”们想看什么样的“中国”。
当年,当大家都在怀恋有内涵、有文化的张艺谋之时,他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让世界重新认识中国,“9万多人在现场,全球四十亿人通过电视观看开幕式。美、英、法、日、韩等外国媒体纷纷对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给予非常积极的评价,称这是艺术之美的杰作,中华文化的缩影。”那场开幕式,也让我对张艺谋的文化底蕴佩服得五体投地。真正诠释了“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好了,说回《长城》
《长城》是一部典型的爆米花电影,它跟张艺谋以往的艺术电影如《活着》、 《菊豆》等是两种不同的电影表现形式,如果用商业大片的标准来评价,你还觉得他那么差吗?
打开豆瓣,满眼差评:
当初我也是打开豆瓣看到一溜的一星,根本就不想去看了。当然还有很多直接写“景甜主演,必属烂片”。这....我也没有异议.....
说回片子,我真的觉得张艺谋已经尽了最大努力了,作为一个“雇佣兵”,这部片子严格意义来说并不算是中国的,而是好莱坞的。看看制作团队就知道
我不知道张艺谋是否在剧本上加入了一些自己的建议,但是这部片子可以明显感觉到两股力量的对决。
影片一开头马特达蒙和佩德罗的戏份,我的错觉感超强,觉得这是在看《权力的游戏》,然后他们跑到了长城下,转头就是高耸的长城和上面的弓箭手,简直然我觉得是在横店,走错了片场的两位演员。两位演员也尽显好莱坞式的幽默,在危难关头不忘来一句“玩笑”缓和气氛。这个对弈的画面也是我对这部片子对大感觉——张艺谋的中国风与好莱坞式的打怪。
被吐槽最多的除了“景甜”就是这部片子的“剧情”,男女主角在一重人肉背景的衬托下,结成“信任”去打怪。
没有深度,有没有!
没有内涵,有没有!
无脑剧情,有没有!
对,都没错!
然而,我们喜欢的欧美打怪大片不都这样吗?
你来跟我说一下每一部都7分以上的钢铁侠的内涵与深度!
你来给我说一下变形金刚的内涵与深度!
当然,还有被外媒批为年度最差电影,豆瓣上仍然有7.9分的天启。
我们都知道上面的电影就是爆米花电影,要什么内涵与深度呢,就要画面好看啊!特效biubiubiu啊!加些有演技有幽默感的俊男就更好了!!
在这个纬度下,对比《长城》,你可能会继续说景甜无演技,好吧,我无话可说,就演技这一关上。但是,我想赞的是张艺谋!!
《长城》中的确充满了中国的文化符号,殿帅葬礼上一曲悲壮豪情的秦腔,无数孔明灯一起升空的浩瀚之美,五种色彩的盔甲背后对应着熊、虎、鹰、鹿、鹤五兽的概念,令西方人垂涎的中国四大发明之火药……甚至在片尾表达中西方文化融合上,中国宋代宫殿的古塔里,竟然折射出了西方教堂中彩色玻璃的光芒。这些元素,确实潜藏着张艺谋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的良苦用心,也体现了张艺谋作品历来的美学风格,张艺谋硬是将流水线生产,打上了自己的个人风格logo。
其实张艺谋也没想过这个好莱坞流水片会有多大深度,他自己也说拍给他儿子看的。而在文化方面,张艺谋也说了“《长城》拍完后,我其实能预见会有人说这样的文化表达太肤浅、老套、庸俗了,这其实是一步到位的想法。中国文化走出去不可能一步到位,这部电影是一个试金石。”
《长城》作为一部中美合拍大片,是第一部真正实现从资本、制作、发行等各个环节上合作共赢的中美合拍电影。比起以前所谓合拍只是中国演员在好莱坞大片里露个脸或者是外国演员在中国电影里打个酱油,要更具备里程碑式的意义。
当然不可否认,《长城》的硬伤还是很多,比如故事的连贯性、演员的演技。张艺谋自己回应称“那些非常有意义的批评,非常独到的见解,哪怕很尖锐,我都会引以为戒,那些为骂而骂,为批评而批评、或者不体谅创作的批评、站着说话不腰疼的批评,大可不必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