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好好学习》
1、读这本书的理由:
自身的学习能力太差、效率很低。上高中的时候,我就属于那种平时上课、下课都在座位上学习,但是成绩就是很普通的那类人,大学之后还是这样,所以特别希望自己能够通过这本书把学习效率、能力提高上去。
2、读书的过程:
(1)第一次读这本书:
假设(内心的想法):赶紧看完这本书籍,只要我看完了,我就学到怎么样提高学习效率的方法了(急于求成)
实际做法:a、给自己设定了每天读40页的目标,要在两三天之内读完这本书 b、读书时用的方法:一页一页的读,觉得重点、好的句子就划下来或者记在笔记本上,写上自己的感受。
结果:读完一本书之后,除了能够记住一些喜欢的句子,作者总结的观点之外,其他的观点都很模糊,对于怎么样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能力还是不清楚,问题完全没有解决。
第一次读完这本书之后的想法:
a、我已经那么努力的做笔记,专心致志的看书、做笔记,怎么还是不行呢?肯定是书的问题,网上关于这种"教别人怎么学习"的理论上的书籍大多数都是一些没有实质性作用的书籍,这本书可能就是这类书籍。
b、那些微信上的大V、豆瓣上对这本书的评价都蛮高的,大家好像都从这本书学到了很多东西,为什么只有我没有学到东西,为什么我还是没有解决问题,也可能是我自己的原因。
后来,就一直纠结这两个想法,不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办,直到无意中看到一句话:读书读的是作者背后的思维,而不是文字表面的意思。
看到这句话之后,不由的就想到了自己在读《好好学习》这本书的时候,好像只是在看文字表面的意思,并没有想到作者的思维,读这本书的时候只是自己在"自嗨",完全忘了自己读这本书的目的。
于是,我决定再读一遍这本书,仔细思考作者背后的思维逻辑,这本书想要传达出来的真正的观点。
(2)第二次读这本书
假设(内心的想法):慢慢读,仔细思考、琢磨这本书的内容,心态保持心平气和,这次或许可以学到自己想要的知识,解决自己关于学习的困惑。
实际做法:
a、一开始的时候,还是用一页一页读书,觉得好的句子、好的观点记录下来的方法,但是在记录这些句子的时候,不仅仅只是在写自己的感受,也会开始思考文字背后作者的思维逻辑:通过什么样的例子来解释或者引导出这个观点;作者在这一小节或者这个章节想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想要让我(读者)找到的答案是什么。
比如阅读关于读书的方法:
作者在一个章节中的一小节点里写了关于读书的方法这个知识点。 标题处为:跳出"低水平勤奋陷阱"
作者先举出生活中自己的经历:
原来读书的时候,为自己设定了读书计划-一年至少读100本书,每天至少要读20-30页,就算是很累很烦,为了达到目标也会在床前读完。虽然这段读书经历让"我"学到了知识,但是付出了这么多的精力、时间获得的却是不成比例的收获。(和我第一次读书的经历很像)
通过生活中的经历,形象的解释出"低水平勤奋陷阱"的概念,告诉我们,作者正陷入在这种陷阱里。
然后引导出了作者对于这种情况的思考:为什么会陷入这种陷阱?
作者给出了答案:读书的方法太*原始(重点)
接着描述出生活中关于这种原始读书方法的普遍状况:
在上学的时候,老师教给我们的读书方法就是:把一本书从头读到尾,遇到有启发的句子就摘抄下来。
同时把这种只是在摘抄名言警句的方法联系到了一句金句:听过了无数的大道理,仍然过不好自己的人生。
继而解释为什么这种原始的读书方法有问题:
阅读加上划线、摘抄的方法是把书籍分成一个个孤立的知识点,而在这种方法下,我们读书的目的就是理解以及记住这些孤立的知识点,而这些却不是大脑擅长的高效行为。
最后给出了应该如何改变自己的读书方法,提高效率(如何跳出"低水平思维陷阱"):
花时间、精力以及思考力把获得的新知识和已有的知识进行网络状的联系。
也就说,在读书的过程中就会放慢速度,不仅仅是记录一些自己喜欢的观点,语句,还应该把学到的新的知识和旧的知识以及自己生活经验、经历联系到一起。
在读完这个小结的过程后,我确实受益匪浅:
(1)知道了自己第一次读书的方法是错误的。
(2)明白了在读书的时候,应该用的方法。
(3)读书的时候应该思考作者文字背后的所要表达的观点,以及心平气和的态度。
b、在学到这个知识点之后,我的读书方法发生了改变,明白了:在记录那些好的观点的时候,不仅仅要表示自己的感受,也应该分析这个观点的由来,作者想要表达的真正的含义,以及这个新观点、知识可以用在生活中的哪个部分,和那些旧知识、经验有什么关联。
而在之后的阅读过程中,我逐渐发现了很多自己在第一次阅读的过程中没有发现的知识点和面对问题时,新的思维能力。
结果:在这一次的阅读过程中
a、学到了很多新的知识点,同时也用到了自己的生活中。
b、确定了自己之前应该心平气和,努力思考文章背后作者思维的假设。
c、明白了一个道理:读书可以让我们推翻自己错误的假设,继而提出新的假设,不断的靠近正确的答案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