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良樹:《竹簡帛書論文集》,中華書局1982年。
目錄(摘選):
一、論帛書本《老子》
二、《春秋事語》校釋
三、論《孫子》的作成時代
四、銀雀山出土《孫子》佚文
五、《尉繚子》續補
六、論雲夢《大事記》之史料價值
七、論帛書本《戰國策》的分批及命名、姚宏校注本《戰國策》的優點及其流傳
八、劉安與《淮南子》
九、論《左傳》“君子曰”非後人所附益
1:1973年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一大批帛書,內容包括了《老子》、《戰國策》、《周易》及一些失傳的古籍。與1972年臨沂銀雀山出土大批兵書互相輝映,成為近十年來學術界的兩件盛世。第一、帛書《老子》是《德經》先《道經》後;第二、帛書《老子》字句與唐代傅奕本最接近;第三、帛書《老子》共5467字,比唐代4999字流行本多。
6:“道常無為而無不為”——“道恒無名,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帛);
7:“上德無為而無以為”(帛)——“上德無為而無 不為”(韓非子·解老);
18:馬王堆出土記載春秋歷史古佚帛書一種,存九十七行,約四五千字;整理者考訂為《春秋事語》,分六十六章(《文物》1977年1期)。全書記事當以第十一章魯隱公被弒(712)為最早,以第三章韓魏趙三家滅知伯(453)為最晚,文字以記言為主,體裁略如《國語》,春秋時教學之書。
19:“韓間午秦今君將先”:韓間午秦,當在僖公十年殺里克之前,惟《國語》、《左傳》皆不載此事。 “燕大夫子率師以禦晉人”:(張政烺)此北燕,處北方為九河阻隔,戰國以前歷史幾乎是空白。 20 “昔者,文王軍宗”:一在四川東部廣安、南充、蓬安等縣,即《路史》丙高陽氏《後篇》之“賨”;一在楚東,《左·文十二》“子孔執舒子平及宗子”,又“楚子使然丹簡上國之兵於宗丘”,杜注認為其地在楚之西,四川之“賨”,或即宗丘之宗旨遷國也。 21“韓魏,以晉陽”:龔案事在左·定公十三年。
24:魯文公卒章
晉獻公欲得隨會章
伯有章
齊桓公與蔡夫人乘舟章
晉獻公欲襲虢章
衛獻公出亡(襄公二十六、七)
吳人會諸侯、魯桓公少、長萬,宋之第士、宋荊戰泓水之上(僖公二十二年)、吳伐越、魯莊公有疾、魯桓公與文姜會齊侯於樂(桓公十八)
47:論《孫子》的作成時代
49:吳王闔盧所讀是孫武謁見的十三篇《孫子》,西漢劉向著錄《孫子兵法》三卷,東漢時有兩個傳本,一是八十二篇本,外加九卷圖,另一就是十三篇本。
東漢末年,曹操注孫子“文煩富,行於世者,失其旨要,故擇為略解焉”,曹操初見應是班固所著錄而當時流行的八十二篇本,然後,他根據高誘所同時看到的十三篇本,把後人所增加的六十九篇及九卷圖一併刪去,并略為注解。
清代人:一認為孫武其人不見於《左傳》,故十三篇為後人附會之作(姚際恒、葉適【宋】、全祖望);二是認為《孫子》篇數與《漢志》不符,十三篇是後人偽作;三是《孫子》所言制度與春秋時代不符,故十三篇非孫武之作(姚鼐:戰國言兵者為之,托於武焉爾)。有清一代除了《四庫提要》及孫星衍維持十三篇之作者為孫武之外,各家都提出反對意見。
56:銀雀山漢簡兵書《六韜》、《孫子兵法》、《孫臏兵法》及《尉繚子》;今傳十三篇與孫子原著並無大的差異。
63:楊伯峻:孫臏兵法是出於其門弟子增補編定。64:孫臏兵法的作者也在征引《孫子》十三篇的文字和理論。孫臏兵法據錢穆考訂約成書與前320年,故孫子兵法應該在此之前。
71:成書于370-335年的《尉繚子》及成書于320年前後的《孫臏兵法》,都先後暗用、明用《孫子》的文字及其理論、詞彙、句型。其中《吳問》篇的成書年代斷定在前453-403年。齊思和肯定《孫子》不是春秋的作品,它的作成時代是在戰國中、晚期;這個結論根據地下出土材料來看,應該要修正。孫子十三篇的作成年代應該在春秋末年、戰國早期。
105:《孫子》續補:“虛實:安能動之,出其所不趨,趨其所不意”
137:《尉繚子》斠證:“太公望年七十,屠牛朝歌,賣食盟津,過七年餘而主不聽,人人之謂狂夫也。非武議安得此合也?武王伐紂,師渡盟津,右旄左鉞,死士三百,戰士三萬。紂之陳億萬,飛廉、惡來,身先 斧,陳開百里。武王不羆士民,兵不血刃個,而商誅紂,无祥異也,人事不修而然也。”
265:“論雲夢《大事記》之史料價值”雲夢睡虎地秦簡,包括《南郡守勝文書》、《大事記》、《為吏之道》及律文等,都是和戰國、秦代有關的資料。應該是秦始皇三十年埋入的。《大事記》記述了自秦昭王元年(前306)到秦始皇三十年(前217)近一百年的大事,分寫在五十三支竹簡里。